编者按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6月15日,今年我省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研讨会第二场暨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论坛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举行。此次论坛由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联合主办,来自国内多个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专家学者围绕主题深入研讨。本报现刊发部分发言摘要。
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有机统一
刘伟 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主任
培育新质生产力是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内在要求。发展是永恒的主题,但推动发展的历史条件是不断变化的,发展的目标函数和约束函数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同时对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战略部署。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通过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不断适应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已经展示出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培育新质生产力要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有机统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用高质量的发展推动现代化,用高效能的改革推动现代化,用高水平的开放推动现代化,实现发展、改革、开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有机统一。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过程必须有机融入现代化经济体系,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过程中要更好地体现发展、改革和开放相统一的要求。从发展角度出发,要重点做好培育新质生产力和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统一。产业结构的演变有其内在逻辑,一定要以效率为基础。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必须遵循产业结构演变规律,防止出现泡沫化。从改革角度来看,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培育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形成市场机制有效、政府宏观调控有度、微观主体有活力的经济体制,是培育新质生产力不可或缺的体制条件。就开放角度而言,要着力打造高水平、制度型的对外开放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以高水平开放作为支持和保障,面向全球汇聚和配置更多新的生产要素。
知识产权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
易继明 北京大学国际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
生产要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三者互动式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从古典政治经济学到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生产要素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形态从“点状”到“线状”再到“面状”,逐渐呈现出结构性特征。习近平总书记结合当代中国国情和新增长理论,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及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揭示出了新型生产要素(新技术、组织创新、数据等要素及其组合)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立体结构形态,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创新。在新型生产要素及其组合创新(包括吸纳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传统生产要素的组合创新)中,知识产权是其内核。
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方面要注重本土资源开发与知识产权保护,另一方面要将知识产权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对于新质生产力而言,知识产权具有要素资源和法权双重属性。它不仅能够创造财富、活跃经济、改善民生,还能够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起到构建或控制创新链、产业链、经济生态,并维系国家安全和文化安全的重要作用。而进一步深化知识产权体制机制改革,改善生产关系,能够反过来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目前,就知识产权司法体制机制而言,亟待通过健全知识产权专门化审判体系,强化司法对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和新领域的促进作用,营造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法律环境。
总之,知识产权是新型生产要素及其组合创新中的内核,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也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充分彰显新型研究型大学之“新”
姜虹 南方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近年来,新型研究型大学通过采用不同于传统大学的办学体制和知识生产方式而迅速崛起,并表现出蓬勃的发展潜力。新型研究型大学的产生至少有三方面原因:与国家战略需求高度契合;与知识生产变革高度统一;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有益探索。
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新”在核心理念,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支撑;“新”在育人育才,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制定特色化人才培养方案;“新”在治理模式,通过人才队伍建设、学科设置、科研模式、招生制度等改革创新,提升办学效能;“新”在办学视野,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保持高度文化自信。
进入新发展阶段,面对高质量发展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目标要求,新型研究型大学应当以实际行动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一是要以汇聚顶尖科技创新人才为基,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撑;二是要以创新科研体制机制为用,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主动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三是要以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介,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速形成新质生产力;四是要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要,打造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蓄水池”。总体而言,就是要紧密围绕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要求,以更高站位、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发挥自身优势、彰显自身作为,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
推动科技创新与现代化产业体系耦合发展
林木西 辽宁大学资深教授、国民经济研究院院长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科技创新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拓展空间、深度赋能,产业发展为科技创新提供转化载体和应用场景,两者深度融合、互促共进,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强大动能。
深刻把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方向。实体经济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高端智能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展方向,绿色低碳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生态底色,融合发展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优势,对外开放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必然要求,安全可靠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前提。
推动科技创新与现代化产业体系耦合发展。一方面,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进产业基础高端化、产业链现代化,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科技创新是实现产业动能转化的关键,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动力源泉和决定力量。另一方面,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促进科技创新。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实体经济为支撑,以现代先进技术广泛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导,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也是科技创新的主阵地。从两者耦合发展的实践来看,我国科技创新与现代化产业体系耦合度整体呈稳步上升趋势,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科技创新与现代化产业体系耦合度的总体差异呈扩大趋势,且主要来源是区域间差异。
培育新质生产力,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着力缩小科技创新与现代化产业体系耦合度的区域差异,关注“耦合发展”的近邻效应,准确把握科技创新与现代化产业体系耦合发展的区域异质性,做到因地制宜、精准发力。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裴长洪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原所长
当前,受国内国际经济发展形势变化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面临较大压力,经济运行面临新的困难挑战。作为当前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理论基调,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内涵至少体现在五个方面。
培育新质生产力就是要聚焦生产端,重点解决供给侧问题。从本质上看,新质生产力是对当前社会供给侧提出的一场变革,它包含着鲜明的实践要求。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等矛盾,实现供求总量的动态平衡,既要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协同发力,还应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作出更多探索、结出更多果实。
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有效路径。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标志性指标和目标。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新质生产力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强劲动能。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二是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三是要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并将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载体。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任务。建立一套保护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保障制度,让新质生产力有市场化应用场景,最重要的是让做高科技产品的企业挣到合理利润。
新质生产力是构建“中国版”经济学概念的创新要求。对西方经济学的认识、理解和运用需要有独立的思考,要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将构建“中国版”经济学概念作为重点研究任务。
完善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的制度环境
史晋川 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文科学术咨询委员会主任
创新是推动民营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及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党和政府在鼓励民营企业创新的同时,需要全面地看待和正确地对待民营经济的创新活动。通常在谈及民营经济的创新活动时,更多强调的是鼓励民营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而较少关注或涉及民营企业的体制创新,即使讲到体制创新也主要是鼓励民营企业在微观经济层面的现代企业的组织和治理机制的创新。
其实,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中所涉及的体制创新,同样也包括民营企业在社会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层面的体制创新。例如,对原有不公平的市场准入及产业管制的突破,对传统的不合理市场监管体制的突破,等等。这些体制机制的创新,为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更好的制度环境,进一步拓展了民营企业的创新发展空间,有利于推动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来看,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性作用,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也有重要的反作用。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途径,民营企业的体制机制创新是推动生产关系变革来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方式。只有全面正确地看待和对待民营企业的创新,才能更好地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科技创新需要“长钱”支持
邓建平 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创新已成为国际竞争中战略博弈的主战场,必须突出企业主体地位,打造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领军企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在科技创新的征途中,风险投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发展新质生产力,耐心资本和风险投资是一对“天然盟友”,更加契合科技创新企业盈利周期长、失败风险大的特点。风险投资和耐心资本不仅能像一般金融手段一样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还能以其集聚性、专业性和增值性等助力企业发展,从而对产业和经济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
当前,我国风险投资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仍面临诸多客观挑战。一是风险资本募资渠道单一,市场化资金参与度不高,耐心资本不足;二是投早、投小的力度不足;三是退出渠道建设仍需完善。这些都制约了风险投资与耐心资本对创新的激励作用,甚至可能会产生抑制效应。
发展风险投资,壮大耐心资本,一是要完善顶层制度机制,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改革,强化信息披露,健全投资者保护机制;二是要多渠道拓宽长期资金来源,通过政策优惠引导各类养老金、保险资金、银行理财资金入市,同时,发展政府引导基金,鼓励基金“投早”“投小”,完善基于总体收益的国有资本考核体系,给予单个项目更大的容忍度和更长的考核期限;三是要优化投资环境,统一各市场板块,特别是区域性股权市场、新三板、科创板、创业板等市场的建设,形成有效的资本市场梯次联动,同时培育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和并购市场,为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创造更加广阔的退出通道;四是要培育价值投资理念,引导投资者关注企业基本面和长期价值,减少短期市场波动对中长期资金的影响。
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
李小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部部长、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的重心所在、活力所在,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湖北地处“长江之腰”,是长江径流里程最长的省份,也是三峡工程库坝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所在地,肩负着确保“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的重大政治责任,在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肩负重要使命。当前,我省仍然存在水资源供需失衡、碳汇空间分布失衡、水土流失问题依然存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实现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这些都影响着粮食生产和区域生态安全。方法、路径和举措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更加扎实有力的举措锻长板、补短板、强基础,加快建设美丽湖北。
我省在提升生态系统服务能力时,需要充分认识到新质生产力作为新一轮技术变革的关键动力,积极将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引入生态系统监测、生态保护与修复、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实现等各环节,推动我省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实现革命性跃升。建议制定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专项规划,建设全省生态大数据中心和一体化的生态监测网络;搭建全省生态资产交易平台,建立智能化生态补偿测算与考核机制;打造武汉东湖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推进三峡库区和神农架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以完善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培育生态环境智能技术高端人才,打造生态环保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健全生态环保人才引育激励机制,为我省生态系统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文字整理/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磊 摄影/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何宇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