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9日

东移重塑 填补区域三甲空白

武汉市武昌医院东区外科楼投用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余瑾毅 通讯员 崔毅 周绮书 杨玉玲

6月8日起,武汉市武昌医院为减轻患者就医负担,推出系列惠民举措,住院费最高减免4000元。这是该院今年通过国家三级甲等医院评审后首次重大惠民。

“升级”三甲使武汉新增一所大型公立三甲医院,填补武昌杨园及周边区域无大型公立三甲医院的空白,也是该院“西区东移、重塑新武医”战略中的重大跨越。根据该战略,分四期完成东区建设。一期东区内科楼已投入使用,二期为东区外科楼。在建的三期、四期为门诊住院楼和科教研大楼。日前,东区外科综合楼(应急备用病区大楼)已开诊运行,14个外科科室和儿科(新生儿科)搬至杨园街建设新村98号的东区外科楼,以全新布局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扩容补缺缓解就医痛点

“患者就医的痛点,是我们努力的方向。”该院副院长卢钰介绍,“老武医”院区分散,基础设施滞后,外科楼的投用,无论从基建、就医流程还是服务上,都是“重塑”。

手术室是外科的心脏,关乎外科和医院的发展。卢钰介绍,外科综合楼共设10间手术室,比原来增加一倍,全部采用智慧化的操作系统,实现远程医疗、手术录播、示教和术中病案调阅。

急诊科流线更加通畅,同一层楼设有急诊检验、超声、留观、输液等配套科室,大幅提升卒中、胸痛、创伤、消化道出血等急救能力;重症医学科病床扩容至30张,一改常规的“大通铺”设计,采用双人间和三人间,改善患者就医体验。

受场地所限,该院一直未设置新生儿病床。在外科综合楼,该院设置新生儿病区,补齐了短板。

“整个院区将在医疗服务、物流管理、数据监管等方面实现智慧化全覆盖,用数据倒逼诊疗规范。”卢钰对新院区充满期待。

高位嫁接“国家队”锻造专科特色

武汉市武昌医院,在百年的岁月长河中锻造出一批优势学科。

近年,在武汉市推进市区级医院特色化发展战略中,该院被确定为脑血管病特色医院,建成了“脑血管病诊疗中心”“心血管疾病诊疗中心”“精神心理诊疗中心”“康复中心”,先后设立“双心门诊”“疼痛门诊”“学习障碍门诊”“睡眠障碍门诊”等特色门诊。

“要建成国际化区域性医疗中心,必须‘借智’。”院长李相友说,依托新院区完善的基础设施,该院嫁接“国家队”有了沃土。

2020年全省首个“胡大一名医工作室”落户该院。2023年全国首个“陆林院士心理康复基地”及“陆林院士心理康复门诊”成立,该院还与北京积水潭医院、同济、协和和中南医院等开展医联体、专家工作室等合作,顶级专家定期坐诊、查房,或远程医疗。同时对接天坛医院、宣武医院等“国家队”,拟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团队。

李相友表示,通过“重塑”,“十四五”期间,该院的编制床位将达2000张,在长江南岸形成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于一体的大型三甲医院,全生命周期护佑百姓健康。

人文关怀跨越“数字鸿沟”

“大楼越来越现代化,但机器冷冰冰,令人恐惧疏远。”该院党委书记关爱民在多个场合谈起新大楼的投用,反复强调“人文关怀”,西区东移,不变的是医疗服务的温度。

在该院,一字排开的自助机旁,总有人值守,随时解答患者疑问;老人徘徊疑惑,总有医务人员主动上前询问。

关爱民说,面对突飞猛进的数字技术、不断更新的数字设备和眼花缭乱的应用场景,很多人尤其老年人不会用、不敢用、不想用,人文服务应该弥合“数字鸿沟”,让百姓就医感到“事事有人管,处处有人问”。

为查找就医痛点,该院开展“沉浸式就医体验”。医务工作者全程跟踪患者就医,查找服务缺陷,各党支部主动认领,纪检监察科督办,销账式解决服务问题。为满足群众多元化的就医需求,该院各科室共推出服务创新300余项。

在最新公布的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该院排名上升118位,首次晋级B+级,跻身全省三级综合医院前30强,创历史最好成绩。其中CMI排名上升211位,四级手术人数排名上升67位,医疗质量、运营效率、持续发展、满意度评价等4个维度的指标得分均大幅度提升。

--> 2024-06-19 东移重塑 填补区域三甲空白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77740.html 1 武汉市武昌医院东区外科楼投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