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9日

“乐之秋白”红色音乐之旅缅怀先烈——

他让《国际歌》第一次唱响中华大地

“乐之秋白——瞿秋白红色音乐作品分享会”现场。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海冰 通讯员 周静 刘翔 实习生 郝梦月

1935年6月18日,瞿秋白用中、俄两种语言高唱《国际歌》英勇就义。

89年后,6月18日,为了缅怀先烈短暂而光辉的一生,武汉革命博物馆联合常州三杰纪念馆共同举办“乐之秋白——瞿秋白红色音乐作品分享会”。

活动以瞿秋白最具特色及代表性的红色歌曲为切入点,结合听讲座、看展览、赏析图书等多种形式,带领大家踏上一场别开生面的红色音乐之旅,品读瞿秋白的革命人生。

高唱《国际歌》英勇就义

他是中国红色音乐的先驱

瞿秋白是中国红色音乐的先驱,他译配《国际歌》,让中华大地上第一次响起这首无产阶级战歌;创作《赤潮曲》,是中国最早的工农革命歌曲;创作或改编的红色歌曲,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年代,成为宣传革命、启迪大众的利器。

在分享会上,江苏理工学院马凌教授深情讲解瞿秋白与《国际歌》的故事。她介绍,瞿秋白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30余首红色歌曲,他是最早用声乐的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行者,是我国公开译配《国际歌》并为中文版歌词附上简谱的第一人,这得益于他精通俄文又会法文、英文,加之懂乐谱、会弹琴。在翻译“国际”一词时,他伴着一架风琴反复吟唱,最终采用的音译翻译方式至今被保留。这使得歌曲演唱起来更加雄壮,同时当世界各地的无产者每每唱到此处有着异语同声的效果。1935年6月18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瞿秋白用中、俄两国语言高唱《国际歌》英勇就义。

马凌介绍,从中共三大开始,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式奏唱《国际歌》,成为流传至今的红色传统。

参加活动的湖北大学师生认真聆听,并在马凌指导下高歌《国际歌》,透过歌声去感受先烈兼具政治家与艺术家的独特风采。

当日同步开展的“乐之秋白——瞿秋白红色音乐作品展”,精选瞿秋白译配《国际歌》、创作《赤潮曲》及《五卅纪念曲·无锡景调》等通俗晓畅的传统小调、民歌和戏曲等,展现瞿秋白在政治与文艺相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以及外来文化相融汇,以文艺启蒙劳苦大众,促进现实革命斗争诸多方面的卓越贡献。

参加中共五大、主持八七会议

瞿秋白与武汉有着不解之缘

瞿秋白同志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武汉,是瞿秋白生活和工作过的重要地方。在这里,他参加中共五大,主持八七会议,为挽救革命、挽救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此后,从莫斯科到上海,再到中央苏区,瞿秋白一路为党、为革命之心始终不渝。

1927年2月在参加中共五大之前,瞿秋白不顾重疾缠身,写成长达7万多字的《中国革命中之争论问题》。当年4月,瞿秋白在武汉参加了中共五大,当选为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随后在大革命失败的紧急关头,他主持召开八七会议,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重要贡献。

“在瞿秋白的革命生涯中,武汉无疑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武汉革命博物馆副研究员朱小佳向大家分享《痕迹——又见瞿秋白》一书,并以“瞿秋白在武汉”为主题,向大家讲述年仅28岁的瞿秋白受命于危难之际,以强烈的革命责任感和极大的政治勇气毅然担负起党的主要领导人的重任,带领中国共产党人在黑暗中继续战斗的革命历程。

听完朱小佳的讲述,在场师生们无不为瞿秋白身上蕴藏的共产党人强烈的责任担当和无畏的英雄气概所深深折服。一位大学生颇有感触地说,瞿秋白已逝世多年,但他的信仰与理想、责任与担当,都留在历史的注脚里,他的精神、思想熠熠生辉,激励着后来人不畏艰险,坚守理想与信念,勇敢开辟“光明的路”。

--> 2024-06-19 “乐之秋白”红色音乐之旅缅怀先烈——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77696.html 1 他让《国际歌》第一次唱响中华大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