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5日

在校大学生摄影师拍摄珠峰登顶全过程——

海拔8300米,他放飞航拍机

登山者们经过绒布冰川。

登山者们在海拔8800米以上攀爬。

周千龙登顶珠峰。

登山者们夜间攀爬的场景。

海拔5800米的珠峰营地。

登山者们攀登北坳大冰壁,海拔约为6900米。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歆 通讯员 王俊芳

“登顶的那一刻,我感到很坦然,在此之前,我达成我此行的目标——把航拍机带到8000米以上的海拔起飞!”5月底,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体育学院2021级户外运动方向硕士研究生周千龙从西藏返回武汉,结束了为期45天的珠穆朗玛峰攀登之旅。

周千龙是湖北襄阳人,今年24岁,他既是登山者,也是一位高山摄影师。接触高山摄影不到6年,他就做到了极少数摄影师才能做到的事——拍摄珠峰攀登全过程。

高山摄影师初始负重

比普通登山者多10公斤

对登山爱好者而言,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是登山皇冠上最耀眼的宝石,站上地球之巅是无数登山者毕生的梦想。

周千龙为了完成拍摄,除常规登山工具外,还携带单反相机、无人机、360度全景摄像机等多种摄影器材,初始负重比普通登山者多10公斤,每攀登一步,会比其他人消耗更多的体能。

“登山要尽量减少负重。每到一个营地,向导就询问我,是否需要把设备卸下来,我回答‘还能往上背’,最终航拍无人机被带到了8300米。”周千龙回忆,越往上爬,空气中氧含量越低,负重攀爬难度增大,为保证攀登安全,他在攀登时,必须将部分设备存放在营地。此次珠峰攀登,在海拔8300米的营地,周千龙成功起飞无人机至8800米,记录下壮丽而珍贵的珠峰影像:阳光下的珠峰一片晶莹闪烁。那一刻,他为自己感到自豪。

在极限摄影界有一句调侃的话:纪录片《荒野求生》里,冒险家贝尔很牛,但比贝尔更牛的是他的摄影团队。珠峰摄影同理。那么,在攀登珠峰的同时进行摄影,具体要面临哪些困难呢?

“对于珠峰摄影师来说,攀爬是最为基本的动作。”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系副主任何鹏飞介绍,摄影师在保证自己的攀爬安全之外,还要选择拍摄角度,一来可能因为拍摄做出较为危险的动作,二来为了抓拍镜头,摄影师得和攀登者间隔一定距离,往前或者往后走十米甚至百米去完成一张照片,需要反复多次,体能消耗很大。

此外,操控摄影设备极易暴露手指,在大风低温的环境中,容易发生冻伤。极低温环境锂电池容易亏电,摄影师还要留心摄影器材的工作状态,保证携带的设备有持续工作的能力。

“能爬又能拍”是努力和幸运

5月21日上午10时20分,周千龙成功从北坡登顶海拔8848.86米的珠穆朗玛峰。同一天,珠峰南坡“希拉里台阶”处遭遇拥堵,发生坍塌,事故造成2人身亡。

在商业化的模式下,攀登珠峰的门槛逐渐降低。在尼泊尔境内的珠穆朗玛峰南坡,存在数量不少的户外公司为游客提供珠峰登山保障服务。

“无论是在尼泊尔还是在中国,在请向导之外,登顶珠峰还需要一定的准入门槛。”周千龙介绍,以我国珠峰北侧攀登为例,在申请攀登世界最高峰之前,要分别不止一次完成5000米级、6000米级、7000米级雪山的攀登,还要有8000米级雪山的攀登经验,能够成功登顶这些高度山峰,登山者的体力、耐力、毅力等才算“达标”。

周千龙大二接触摄影,大四前后,开始尝试攀爬5000米级雪山,首次攀爬的是四姑娘山第三峰,这是一座5000米级的“入门级”雪山,但由于经验不足加上天气不好,他没能成功登顶。不久后,他带着摄像机出发,顺利登顶海拔5396米的哈巴雪山。

作为普通在校学生,周千龙并没有充足的登山经费,但得益于高山摄影师的身份,他能获得比普通登山爱好者更多的攀登机会,三年时间里,他多次登顶海拔7000米以上高峰,成功登顶世界第六高峰卓奥友峰。

带着摄影任务登山,能见证绝大多数人无法亲临的壮美山河,对于“能爬又能拍”的周千龙而言,这是努力和幸运。

“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当地人也是如此。在低海拔地区运动表现很强的人,在高海拔地区就不一定能有好表现。”周千龙说,在平原地区,他的运动表现并不是最优的,但是他坚持高强度的训练和持续性的高海拔活动,使得高反适应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表现之一是在高海拔地区入睡顺利,这对于高山摄影师来说很重要:睡得好就会有力气攀登和拍摄,工作顺利就不焦虑,晚间继续好眠,如此进入正向循环。

种下攀登的种子

传承热情的火焰

作为登山界的“黄埔军校”,中国地质大学有着攀登珠峰的璀璨历史,培养出6000多名登山人才。

在登顶珠穆朗玛峰的多条线路中,北坡曾被认为是“不可逾越的天险”“死亡之路”。1960年,中国地质大学校友王富洲与登山队员们一起,实现人类历史上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为世界登山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1975年,在测量珠峰高程的行动中,王富洲再次随队出征,帮助中国登山队顺利完成登顶。这次登顶不仅测得珠峰高度,还在当年搭人梯的第二阶梯岩壁上架起了一道近6米高的金属梯。在那以后,各国登山者来到此处,都会借助这架金属梯登上原本异常险峻的垂直岩壁。

2012年开始,地大发起并开始实施“7+2”登山科考活动,攀登世界七大洲最高峰和徒步南、北两极极点,历时4年7个月,“7+2”登山科考计划圆满完成,成为世界上首支由在校师生组队实现这一壮举的大学登山队,创造了中国高校体育运动史上的传奇。

何鹏飞是周千龙的师兄,是地大“7+2”登山科考计划的参与者,曾成功登顶南极最高峰文森峰、南美洲最高峰阿空加瓜峰,何鹏飞和周千龙共同的老师董范,在2012年5月19日,和中国地质大学登山队师生陈晨、德庆欧珠和次仁旦达一同从北坡成功登顶珠峰,这是国内高校独立组织的在校大学生登山队首次登顶世界之巅。

“在地大,我们心中一直有攀登珠峰的种子。”周千龙说,此次登顶珠峰,他拍摄下3000余张图片,积累了航拍素材,后续,无论他是否从事极限摄影工作,都会践行地大人“扎根中国、胸怀天下、勇攀高峰、追求卓越”的攀登精神,挑战自我、不断努力,勇攀人生高峰。


(本版图片由周千龙拍摄或提供)

--> 2024-06-15 在校大学生摄影师拍摄珠峰登顶全过程——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77334.html 1 海拔8300米,他放飞航拍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