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洋 通讯员 夏飞洋 付雯
6月6日下午,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来到通城县麦市镇彭家山,云雾缭绕间,一座干干净净的猪圈映入眼帘,一只只肥嘟嘟、圆滚滚的猪仔相互追逐,嬉戏打闹。
这些猪黑头黑尾、身躯粉白,额部有形似三叉戟的白色绒毛。这就是通城“两头乌”,曾获中国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列入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行列。
“猪肉口感比常见白猪要肥嫩。为保障‘两头乌’猪肉品质,我们将养殖基地建在海拔800米左右的大山深处。这些猪呼吸的是清新纯净的空气,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玉米、红薯、南瓜、青菜等有机农作物。”基地负责人吴孝建介绍。
2022年起,该基地致力于培育优质“两头乌”种猪,目前已有50头种猪。基地负责集中繁育,农户分散养殖,每年向农户保底收购,已成功带动近300户增收致富。
吴孝建表示,“两头乌”价格受市场影响较小,售价是普通生猪的3倍,每斤40元至60元之间,主要销往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大型商超。目前,他的基地每天可向市场供应2头“两头乌”,随着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预计明年日供应能力将提升至5头左右。
在通城,像吴孝建这样的“两头乌”养殖基地有10多家。如何才能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呢?通城县采取“原生态5G云养猪”模式,覆盖附近13个村,实现养猪全过程可视化、可控化、可溯源。政府帮助偏远地区农户改善养猪条件,例如安装电风扇、自来水管,养殖户家中全部安装5G摄像头。借助数字平台,消费者可在手机上远程观看养殖过程,是名副其实的“云养猪”。
农业不加工,等于一场空。近年来,通城县着力于精深加工,深挖“两头乌”产业链附加值。通城县新三汇绿色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西游说,合作社开发系列“两头乌”特色深加工产品,如精致火腿、腊香肠等,年产值近4000万元。
通城县农业农村局干部吴飙介绍,通城“两头乌”有五六百年养殖历史,保种选育意义重大。“国营种畜场目前保存‘两头乌’公猪15个血统30头,母猪120头。为防止血统断链,我们在各偏远地区布局种猪。非洲猪瘟疫情期间,每个地方‘藏’几头,以备不测。”他笑着说。
统计显示,全县现有能繁育的“两头乌”母猪1300头。按照1∶22比例测算,全县在栏“两头乌”生猪2.86万头,按照1头可卖万余元计算,年产值近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