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2日

领办合作社,运营新媒体,推广机械化——

监利90后新农人“慧”种田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丙全 通讯员 程和平 廖桥 谢岳成

端午节前插秧忙。监利广袤农田里,旋耕机、插秧机、无人机来回穿梭,勾勒出欣欣向荣的现代农业图景。

返乡创业的年轻人正成为图景中的主角,他们开农机、做自媒体、办合作社,让沉寂的乡村热闹起来。数据显示,2023年监利发放青创贷6090万元,举办21期农民培训班、青年就业创业培训班,惠及800余人。

连日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访监利多个乡村,感受90后新农人返乡创业的故事。

“接班”合作社的美术生:

“越来越理解父亲的‘固执’”

皮肤黝黑,衣服朴素,手掌上长满了厚厚的茧。

6月4日,尺八镇七彩农机专业合作社育秧大棚内,31岁的负责人曾春醒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客人。“你现在越来越像‘老曾’了呢!”乡亲们打趣说。

“老曾”名叫曾应龙,靠经营农资起家,后来创办合作社,每年服务农田超过两万亩。曾春醒是他的幺儿子,2014年从江西一所美术院校毕业后,大部分时间都在杭州、武汉闯荡,一心想在大城市里干出一番事业。老曾却觉得,这些都是瞎折腾,“还不如早点回来接班!”

曾春醒并非完全不愿意。近10年间3次返乡,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当好“接班人”,无奈三天两头挨批评。2018年,他在网上看到一款全浸泡式恒温催芽桶,能避免稻种缺水升温造成的损失,于是花了大价钱引进来,结果因操作不当,稻种迟迟不见出芽。老曾劈头盖脸地说,“合作社要是交给你,非办垮了不可!”没多久,曾春醒便撂了挑子。

2022年春节前夕,老曾决心退休,先把农资店交给了儿媳妇,随后又拉着曾春醒说:“别走了,合作社的事都交给你!”曾春醒留了下来。在其他合作社考察期间,他意外发现4年前被父亲拒绝的催芽桶,早已在当地推广开来。曾春醒特意拍了视频,老曾看后第一次在儿子面前低了头。

曾春醒特别爱钻研。过去,育秧大棚里的通道总是被三轮车压得稀烂,进出十分不便。今年他在通道上铺设了预制板,安装了轨道和升降机,效率大幅提升。他还投资40多万元添置了烘干机组,把业务拓展到玉米、高粱等农作物。老曾看了眉开眼笑,逢人都夸儿子做得好。

“经历越多,越能理解父亲的‘固执’。”曾春醒说,这次再也不走了。

返乡拍视频的小两口:

“让大家了解最真实的农村”

6月9日凌晨5点,天刚蒙蒙亮,柘木乡桥燕汪村稻田里,插秧的农民已经忙活开了。

31岁的罗玉雪戴着眼镜,穿着亮黄色雨裤,站在一排老年人中格外显眼。她半躬着身体,仔细把一株株秧苗插到田里,动作越来越熟练。9点钟吃完早饭,罗玉雪自信地和乡亲们比赛插秧,不一会儿便落后了好几米。她扶着酸痛的腰说:“姜还是老的辣呀!”乡亲们哈哈大笑。

罗玉雪和丈夫王碧原本在武汉从事新媒体工作。孩子出生后,小两口把父母接到武汉。“在大城市里安家,这是多年的梦想。”罗玉雪说,可是父母在武汉每天闷闷不乐,感觉生活压力很大。在父母不断劝说下,小两口今年3月正式辞掉工作,回到监利老家做自媒体。

“村里就我们两个年轻人回来了。”王碧说,看着日渐老去的长辈、乡亲,心里总有种说不出的痛。“读书不是为了摆脱贫困的家乡,而是为了帮助家乡摆脱贫困。”看到网上这句话,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万事开头难。王碧家里有20亩虾稻田,二人从头学起,每天凌晨两点起床成了常态。罗玉雪负责下地干活、当主播,王碧负责策划、写文案、拍视频。由于经验不足,他们养殖的小龙虾个头小、产量低,3个月下来,只卖了1万多元。

罗玉雪是个不认输的人,这段时间不断摸索,采莲子、捉黄鳝、摸田螺,都成了拍摄素材。小两口坚持呈现最真实的农村,还经常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渐渐地播放量从几百增长到数万,粉丝也增长到2.5万人。罗玉雪对农村生活也有了更多感悟,她说:“城市里的二十四节气,只是朋友圈转发的海报。而在农村,它们代表着老天给农民设置的24个闹钟。”

前路艰难,小两口却充满信心。“加上一些兼职,今年收入有望超过10万元。”王碧说,每天一家人团团圆圆、其乐融融,也挺好的。

受追捧的无人机飞手:

“农业现代化需要更多年轻人”

2000年出生的郭纯龙,是监利市纽晟凯农机合作社最年轻的无人机飞手。

郭纯龙是大垸农场人。五年前大专毕业后,他开过烧烤店,后来帮家里打理农资生意。去年夏天花6万多元购置了一台无人机,开始承接周边的飞防、投饵等业务。“这两年飞了两个多月,赚了4万多元。”他欣慰地说。

纽晟凯是当地规模最大的农机合作社之一,现有各类农机90多台。近几年,无人机业务兴起,合作社组建了一支25人的飞手队伍,每年订单供不应求。这些飞手90%都是80后、90后,其中90后有15人。

高钰凯今年32岁,中专毕业,以前在富士康、格力等公司从事模具工作。小孩出生后,他把家里流转出去的20多亩虾稻田要了回来,并买了一台无人机,专心干起了农业。高钰凯带着无人机加入合作社,每年服务面积1万多亩,加上自己的虾稻田,一年收入10多万元。1991年出生的李伟,则是一位多面手,无人机、收割机样样在行,一年收入近20万元。

纽晟凯合作社负责人何伟,是一位80后。年纪不大,却有着20多年的农业生产经历,对各种农作物的生长习性、种植技巧摸得门清。10多年前,他从一台收割机做起,逐渐扩大规模,随后创办合作社,成了远近闻名的“能人”。

何伟说,合作社在监利网市、红城、大垸等乡镇承包了7000多亩旱田,每年收益虽有波动,却保持了盈利,全程机械化功不可没。2023年,合作社在湖南接下3万多亩的种植服务业务,只需6个人便能完成全部作业。

“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年轻人,乡村振兴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回来。”何伟说。

--> 2024-06-12 领办合作社,运营新媒体,推广机械化——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77026.html 1 监利90后新农人“慧”种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