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2日

公益慈善不能有“隐秘的角落”

□ 湖北日报评论员 周磊

近日,民政部一纸通报引发广泛关注。通报称,柯某孝曾作为患儿家长接受过儿慈会救助;从2022年11月起参与儿慈会9958儿童大病紧急救助项目(以下简称9958项目)廊坊救助站相关工作。2023年6月至8月,柯某孝私自以“儿慈会9958项目”的名义向患儿家长筹集资金,骗取患儿家长钱款近千万元。2023年9月,因涉嫌诈骗,柯某孝被采取强制措施,目前案件已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通报指出,柯某孝案件暴露出儿慈会存在内部管理不规范、9958项目操作违规等问题。经进一步调查,儿慈会还存在未按规定的业务范围进行活动、未依法履行信息公开义务等违法情形。这就说明,柯某孝与儿慈会的关系,并非此前回应的只是“当过短暂的志愿者”那么简单,而是确实参与了9958项目的相关工作。以“配捐”之名行“套捐”之实,儿慈会存在不可推卸的责任。

病痛经不起等待,善心容不得欺骗。作为一家筹款能力超强的慈善组织,出现如此案件,背后的问题值得深思。慈善组织开展慈善项目,如何确保始终运行在法治的轨道上?配捐模式中出现违规操作的漏洞如何补上?慈善组织对地方合作机构与志愿者的管理还存在哪些疏漏?慈善事业容不下“隐秘的角落”,社会倾注的每一份善意,都要用在刀刃上,取之、用之等事宜,都要经得起检验。慈善组织一头连着患者之急,一头连着人心之善,任何时候都必须不偏不倚地当好传递温暖的角色。慈善组织失信,慈善事业蒙尘,是对人们善行义举的极大伤害,是对社会道德水源的极大污染。

善意是最好的“黏合剂”,阳光是最好的“营养剂”。“善意”不可欺骗,不能对它动歪心思,玩猫腻;“阳光”就是信息公开,慈善工作的各个环节都要接受社会的监督,让爱心流向其最该去往的地方。

我国坚持弘扬和衷共济、团结互助美德,营造全社会扶危济困的浓厚氛围的价值导向坚定不移、历历可辨。树立慈善意识、参与慈善活动、发展慈善事业,是一种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道德实践。这种道德实践之宝贵,决定了必须从暴露的问题中查漏补缺,以刮骨疗毒的决心重塑慈善公益组织的公信力,让慈善事业稳稳当当、不染污浊地汇众心、广聚力、行正道、救急难。

--> 2024-06-12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76994.html 1 公益慈善不能有“隐秘的角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