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05日

绿染山水“气”自华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蔡俊 通讯员 易振凤 赵爱伶

六月的灿烂阳光,透过叶间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影。

施州大地,群山披绿装,水清现鱼影,百鸟舞蹁跹……处处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生态越来越好、环境越来越美,成为外来游客和本地居民共同的切身感受。

近年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筑牢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精心绘就一幅山清水秀、绿意盎然的美丽画卷。

循环种养变“污”为宝——

环境与产业相得益彰

恩施市龙凤联强农贸有限公司位于龙凤镇杉木坝村的生猪养殖基地,年出栏生猪达1.5万头。初夏时节,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这个颇具规模的养殖基地,几乎闻不到气味。

“我们采用‘猪—沼—果’立体循环种养模式。”公司总经理方荣介绍,养殖场配套建设沼气池,产生的沼液、沼渣可作为果蔬有机肥料。这种模式不仅能有效解决养殖业粪污污染问题,还大大降低种植业的成本,实现种植与养殖的双赢。

方荣在杉木坝村以600元每亩的价格租赁800亩石漠化土地,建设葡萄、桃、李等采摘基地,果树所需的肥料全部来自养殖场的沼液和沼渣。

在方荣的带领下,周边五百多户农户实施“猪—沼—果”模式,让荒山披绿,瓜果飘香。

杉木坝村位于带水河畔。去年以来,恩施州聚焦“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扎实推进带水河小流域综合治理省级试点,完成16家规模养殖场、108户养殖专业户、960户散养户的硬件设施改造升级,流域内畜禽粪污实现全利用。

经过近一年的系统治理,带水河上游水质稳定在Ⅱ类标准,下游水质由以前的Ⅲ类及以下基本稳定在Ⅲ类标准,实现水清岸绿、河畅景美。2023年,流域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2%,达到1.68万元。

筑牢生物多样性保护篱笆——

珍稀动植物频频“现身”

5月31日,在湖北巴东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护林员蒋邦琼来到川金丝猴活动区域,为40多台红外相机更换电池和存储卡,保障监测系统的正常运转。

湖北巴东金丝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紧邻神农架国家公园,是以金丝猴为主要保护对象,兼顾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的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被称为野生动物乐园。近年来,该保护区投资3500万元,建立巡护网络通信、视频监测监控、应急调度指挥等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不久前在保护区举办的观鸟赛中,观鸟爱好者发现新鸟种17种,记录总鸟种数达179种。

去年,我省首部《关于加强生物多样性协同保护的决定》在宜昌、荆州、荆门、恩施四地同步施行,率先在国内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探索跨区域协同立法。随着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不少濒危珍稀保护动植物频频“现身”——

4月初,位于鹤峰县北部的湖北木林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次发现野生独蒜兰种群近万株,面积约1000平方米。

4月23日,摄影爱好者在恩施市清江边首次拍摄到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彩鹮。

恩施州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该州相继发现蛇雕、中华秋沙鸭、红豆杉属植物原生群落等多种珍稀动植物。目前,该州有已知陆生脊椎野生动物30目91科578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8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96种,种群和数量呈增长趋势。

“黑色”经济转型绿色发展——

精细治污再添亮色

5月28日,走进咸丰县曲江镇湾田村,产业大棚成群成片,居民院落干净整洁,吊脚楼错落有致,花草树木绿意盎然。

20世纪80年代,“煤炭经济”成为湾田村的主导产业。村党支部书记杨本刚介绍,高峰时,该村有近10家煤矿。每天有数十台运煤车在村里来回穿梭,卷起的漫天煤灰,给这个古村落披上了黑色“外套”。门前的曲江河河水浑浊发黑。

2018年,咸丰县一次性关闭13家煤矿,湾田村结束“以煤养村、靠矿吃饭”,走上绿色转型、可持续发展的道路。6年来,该村在满目疮痍的矿山覆土植绿,发展白茶种植1500亩,引进茶业企业3家,培育种茶专业合作社9家,成立湾田旅游公司,打造“水美湾田”农旅融合新亮点。

如今的曲江河两岸茶园翠绿,每逢周末及节假日,这里游人如织。

近年来,恩施州聚焦“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攻坚战,追根溯源,实施环境精细治理,治污“成绩单”再添亮色——

全州25个国控、省控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14个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长江、清江出境断面水质持续保持Ⅱ类。

去年,该州完成新增土壤污染重点单位隐患排查和306座关闭矿山环境风险排查,完成200个村生活污水治理和151个农村环境整治任务,恩施州全域被评为天然氧吧。今年1月至4月,利川市、巴东县、宣恩县、来凤县、咸丰县、鹤峰县6个县(市)进入全省县域环境空气质量排名前十。

--> 2024-06-05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76171.html 1 绿染山水“气”自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