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楚
潜山脚下,形似弯月的淦河水穿城而过,这便是月亮湾。它曾是咸宁市民休闲娱乐的首选之地,也是城区的“颜值担当”,在城市化进程中,却逐渐出现老旧街区的“顽疾”:基建残破、停车难、乱搭乱建等。
去年春天,月亮湾街区启动改造。完工一年后,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再次实地踏访,用图、文、视频三合一的全媒体报道记录下月亮湾之变、月亮湾之美。
观察+记录
日常生活构建创作“灵感库”
提到月亮湾,咸宁市民首先会想到什么?
是成片苍翠的林木、是波光粼粼的河流、是温暖滋润的温泉水、是载满旧时光的人间烟火气。
在确立选题之前,记者曾多次在月亮湾遛弯儿,并用手机定格下多个极具生活气息的场景——提着水桶的市民,舀几瓢温泉水,坐在休闲长椅上泡脚;结束忙碌工作的上班族,买上几块冰镇西瓜,和好友在林间漫步;一家三口沿河边散步,小朋友追逐着彩色灯光,笑声回荡在夜空……月亮湾是温柔而接地气的,咸宁人民在这里度过一天中最放松的时光。
在多个社交平台上,搜索以“咸宁月亮湾”为关键词的帖子,能看到不少市民及游客的晒图、评论:“月亮湾是湖北的‘绿野仙踪’”“陪伴咸宁人成长的月亮湾翻新啦”“月亮湾变身网红街”等等。甚至有不少商户,在月亮湾街区改造的过程中,用手机记录下街区变化,化身“月亮湾宣传员”。
这些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与记录,成为了报道最初的灵感来源:月亮湾改造不是机械、简单的城市街区提档升级工程,而是饱含市民期盼和参与的“老街回归”。
于是,在构思文字稿件时,记者没有选择单一的工程项目踏访视角,而是扩宽报道边界,以“月亮湾如何‘照亮’小城”作为中心议题,讲述老街与小城、与市民的共生共长。
倾听+重组
琐碎故事展现全新生命力
要想做好精彩的全媒报道,首要法则便是尽可能采访到多种类型的人群,从不同的层面来展开故事。
此次“月亮湾街区改造”全媒报道,文、图、视频同时进行,一次采集,多次分发,俗称“一鱼多吃”。
记者选择了与改造工程有关的多方人群进行采访——
40年前在月亮湾种下小树苗的退休园林工,述说了自己与树木的牵绊与缘分;
每天定时来月亮湾泡脚、消闲的附近居民,分享了月亮湾的资深玩法;
开了十来年饭馆的小商户,讲述了街区改造中商户们从团结一致“抗议”到团结一致共建的改变;
绘制出可爱树洞画的画师小姐姐,讲述着自己的创作初心与理念;
改造项目负责人,回忆着那段加班加点抢工期的时光……
虽然看似互不相关,但每个人都参与了月亮湾的“回归”,每个人都成为月亮湾故事的一部分。
于是,在短视频制作的过程中,记者选取了月亮湾一天中最黄金的时间段——晚上6点半至9点半来拍摄;后期编辑时,以一小时作为时间转换节点,用“松弛”“热闹”“改造”“友谊”四个关键词概括提炼,让不同的人群有了共同亮相的机会,最终用视频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在采访拍摄中做加法,在后期制作中做减法,视频才能在内容丰富的同时,兼具“节奏感”。报道发出后,不少网友反馈,虽然短视频时长近6分钟,但在观看过程中并不觉得赘余,故事节奏很快,每个出镜的人物都有自身的特点与魅力。
分工+合作
县融共建探索丰富可能性
与基层县融的合作与共建,一直是湖北日报持续实践的课题。
在湖北日报客户端县市区频道共建的过程中,我们总结出不少经验——厘清县融的优势、分社的优势,互相补充,扩大合作报道的影响力。事实证明,合作互补一直是相当有效的做法。
自去年4月份启动《Hi咸宁》短视频专栏以来,我们已经与咸宁的6个县市区频道展开了多次合作,发掘出一大批优质的视频通讯员。
去年6月,我们与咸安区融媒体中心合作视频报道《一条儿童友好的上学路是怎样建成的?》,聚焦咸宁市儿童友好项目,详细讲述如何通过引入共同缔造、环保低碳等理念,让小学生参与设计,让咸宁市第七小学门口的上学路变得“安全而又有趣”。该视频在联合国人居署总部播放后,引起联合国人居署关注,并最终助力咸宁市获得广州国际城市创新奖,成为湖北日报与县融合作共建的一段“佳话”。
于是,在筹备本次“月亮湾街区改造”全媒报道时,咸宁分社再次邀请咸安区融媒体中心参与报道,共同完成短视频制作。区融媒体中心派出摄像,协助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完成部分镜头拍摄,并参与创作讨论。最终,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再一次的合作依然带来不少惊喜——“月亮湾街区改造”全媒报道获得不少市民点赞,并吸引了众多网友对这片老街的关注。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探索、实践县融共建的新路径、新思路,持续扩展视频通讯员队伍,让合作的队伍更强、力量更大,为基层县融的媒体融合转型贡献应有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