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03日

2024神农架“一带一路”生态保障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

中外学者共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来自105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共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湖北日报通讯员 杜华 摄)

湖北日报讯 (记者刘汉泽、通讯员杜华、王品)5月27日至29日,2024神农架“一带一路”生态保障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学术研讨会在神农架林区木鱼镇举行。来自105个国家的专家学者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为共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

本届研讨会由神农架金丝猴保护基金会、NESS国际科学网络、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神农架国家公园研究院联合主办,主题为:推动相关国家地区、各专业学科领域共建“一带一路”生态保障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神农架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

NESS国际科学网络(NESS International Science Network)是推动各国共建“生态保障人类命运共同体”而构建的国际科学交流与协作平台,由中国科协主管的全国一级学会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支持,2022年3月正式建立的二级学术机构。

NESS国际科学网络发起人田德欣表示,“一带一路”区域涵盖了几乎所有类型的陆地生态系统,举办研讨会有助于促成各国科学界就“同一个目标”达成广泛共识,共建生态保障人类命运共同体,有效应对全球生态危机。

会议期间,分别举行了NESS国际学术研讨、自然保护地学术研讨、物种学术研讨等活动,并发布《生态保障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发展报告》。会后,国际友人共同发出《共建“一带一路”生态保障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书》。

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公园研究院院长欧阳志云以“中国生物多样性特征与保护地体系构建”为题进行了深度阐述。他说,近年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生物多样性保护也面临许多挑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综合施策。

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院士、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所长科米尔·托吉巴耶夫呼吁,加强区域植物多样性研究,实施中亚—中国跨境生物多样性热点计划,将其整合到共建“一带一路”生态保障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中。

神农架是全球14个具有国际意义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的关键地区之一,是全国唯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三冠王”名录遗产地,被誉为“天然物种基因库”,其生物多样性价值和生态学研究具有全球意义。

神农架国家公园科学研究院负责人表示,该学术研讨会在神农架举行,彰显了神农架的生态地位,肯定了多年来神农架生态保护成效,提高了神农架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范例”的全球影响力。

专家观点

国家公园建设与发展思考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肖文发

当前我们存在的问题:自然保护地的面积已经很大了,还有空间吗?在如此高要求、宏大的生物多样性与自然保护战略之下,什么是自然保护的当务之急?国家公园如果基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应该发挥什么?要改进什么?

自然保护地体系需要建立保护区群(网),其价值是:生物变化的连续性;真正的保护应是整个景观的保护;突破特定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的自然属性与特征。

对于神农架未来发展提出三点建议:一是继续做好鄂西渝东保护区联盟,二是建好生态保护+绿色发展MAR体系,三是建设国家公园保护管理平台。

神农架要建设科技驱动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创新示范基地,进一步完善科技协作机制,强化栖息地管理,提升生态系统适应力、稳定性。

开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

中国创新型国家战略推进委员会主任 胡正塬

“一带一路”作为全球和平与共赢发展新平台,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一带一路”共建的深入,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通过“一带一路”,我们积极分享绿色发展经验,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沿线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共同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向更高水平迈进。

神农架作为中国重要的自然保护区,其生态保障意义重大,有望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全球保护地的中国进展与策略

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首席专家 李迪强

为促进世界自然保护地的更有效管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起了全球自然保护地绿色名录(简称:绿色名录)的评审活动。

绿色名录标准是全球智慧成果。从2008年提出绿色名录概念,2012年提出标准,到第一批、第二批绿色名录保护地的选出,历经10多年的探索,涉及上万人的共同努力,是一套成熟的国际标准。

我国是全球绿色名录保护地数量最多的国家,在绿色名录中具有领先优势,建议充分利用该平台宣传我国在自然保护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借鉴IUCN绿色名录标准提升我国保护地管理水平。结合我国实际,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过程中,制定自然保护地管理有效性评估指标体系。同时,由自然保护地开展自我评估,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对保护地管理有效性进行评估、认证、宣传和推广,进一步提升我国自然保护地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水平。

多重名录遗产地的协同管理

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戴光明

神农架国家公园拥有亚高山泥炭藓沼泽湿地、大九湖泥炭藓沼泽湿地,极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富集地,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神农架国家公园建立分级保护管理和网格化保护管理体系,实施“一园一法”保护管理,制定规划科学保护,建立制度规范保护;实施“三类五档”分区管控,严格实行分区管控、分类保护。

神农架森林生态系统持续向好,生态修复成效显著,新物种及新纪录不断发现,旗舰物种神农架金丝猴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建成智慧管理平台,宣传成果丰硕,科研监测成果显著,实现生态保护与发展共赢,保护管理得到认可。

“五个一”助推梵净山高水平保护

贵州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陈洪

梵净山位于贵州省铜仁市,森林覆盖率达97%,繁衍着7925种野生动植物,是“世界独生子”黔金丝猴的唯一栖息地。近年来,梵净山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有力有效推动梵净山保护管理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是编制了一套规划体系,二是建立了一套法治体系,三是探索了一套管理机制,四是实施了一批保护工程,五是开展了一系列科学研究。

梵净山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2023年,梵净山景区接待游客184万人次,旅游收入3亿元。梵净山积极开展公益林生态补偿等工作,为当地居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综上所述,梵净山通过建立完善系列保护管理措施,逐步实现高质量保护与发展有机融合,用保护成效带动梵净山周边经济发展,积极践行“两山”理念。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汉泽 通讯员 喻玲 整理)

--> 2024-06-03 2024神农架“一带一路”生态保障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75947.html 1 中外学者共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