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爱虎 通讯员 朱友松
典型故事②
数字化中控室内,巨大的显示屏上数字变幻、画面不断切换,实时显示生产进度;工人们通过远程监控,实现特种钢一键成型;生产车间,热浪阵阵,红彤彤的钢管浸入淬火槽内,瞬间水汽弥漫,耳边不时响起钢管转场时发出的咣当声。
“十多年前,我们的调质无缝钢管是零,现在占比达到了50%。”5月20日,站在数字化的中控室,大冶特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黎福华打着手势介绍时,满脸自豪地说,“我们的热处理技术不仅全国领先,在全世界也是领先的。每年出口产品3万吨到5万吨,都是高附加值产品。”
大冶特钢生产的钻具和完井用钢,去年,继在新疆油田钻入地下1万米后,又随“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出发,向海域1.1万米深处进军。
钻杆、完井这类特殊用途钢材,需要有耐磨、耐高温、耐高压、耐腐蚀等诸多优点,制造起来殊非易事。
2006年,大冶特钢时任总经理钱刚前往北美考察时,发现油服市场被美国等西方国家垄断,国内市场几近空白。
向调质领域进军起步艰难。因为国外技术封锁,完全找不到相关资料,只能靠自己摸索。
“钢经过淬火后硬度会大大提高。当时国外用油作淬火剂,我们买来一个百米长的大槽,装满了油,旁边准备了一个很大的灭火器。当800多摄氏度的钢管淬到油里,油立马着火喷得老高,得赶紧灭火。”黎福华回忆说。
这种办法不安全,也不经济实惠。最后,他们想到了用最便宜的水来淬火。
但对一条刚出炉、红彤彤、十多米长的钢管来说,骤然浸入水中,很容易产生裂纹。
各种办法试验了1000多次,产生的废钢达1000多吨,经济损失以千万元计。为尽快找到最佳方案,大学刚毕业的杨煌光干脆吃住在生产车间。担心大家有心理包袱,钱刚总是鼓励大家:“废了不要有心理负担。要有信心,继续尝试。”
就是这一群没有经验也没有条条框框限制的年轻人,在一张白纸上,画出了最美的图画。
走进大冶特钢170钢管厂热处理机组,热浪阵阵袭来。淬火槽内,清波翻滚。红彤彤的钢管被运到淬火槽上,只见水柱急喷而出,蒸气瞬间弥漫开来。不一会,淬火完毕,进入下一道工序。
经过淬火、回火等工序,出厂前,探伤仪对钢管进行整体检测。如做B超一样,看质地是否均匀,是否有伤、有杂质。自动机器人还对钢管头尾逐支进行硬度检测,产品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