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方琳
编者按
2021年7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正式启动。
推进义务教育“双减”工作,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3年来,我省锚定工作目标,在规范管理上“减负担”,在课后服务上“解民忧”,在科学教育上“做加法”,在校外培训上“强治理”,将“双减”工作落实、做细,回应人民群众关切。今日起,本报推出“‘双减’进行时”专栏报道,聚焦“双减”3年来的经验做法、课堂内外变化、人民群众的新需求与期盼。
“车谷梦想家,点燃科学星火。”5月30日,武汉经开区湖畔小学,随处可见科技元素十足的机器人、电子气球、编程动画。这不只是湖畔小学一所学校的特色,在经开区许多学校,“科学之光”无处不在。孩子们徜徉其中,尽情奇思妙想,追寻创新梦想。
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一减一加,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成长成才,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奠基。
以经开区为例。立足于“车谷”,充分利用区域资源,先后与江汉大学、协和医院、武汉科技馆、东风公司、东软集团、科大讯飞等达成合作协议,带领学生走进企业、高校、医院、展馆等,打造“行走的科学课堂”。同时,该区打破学科藩篱,积极探索跨学科综合性教学研究,培育了14个科学类基地校,新华小学、三角湖小学先后获评湖北省知识产权试点学校。
武汉的孩子条件好,更多城镇乡村的孩子如何进行科学教育?前不久,仙桃市第二小学《走近航天》创客课程成为中国航天日众多报道中的一个亮点。3年前,为了普及学生们的航天知识,仙桃市第二小学开设“航空航天科技”校本课程,以社团兴趣班的形式授课。该校老师石崇指导孩子们将零碎的零件拼接成一个个有趣的人造卫星模型。“课程涵盖了日常科学知识,也有一些天体物理知识,让孩子们在做中学、学中做。”这些探索与实践也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优秀案例。
宜昌市则在全省首倡、打造中学生数理文化节,学生们用“刷题”之外的方式,把往日“高冷”范儿的“数理问题”“科学实验”,变成好玩的音乐秀、情景剧、嘉年华、创客作品……让学生们不仅“上课听老师讲”,更要“课后自己主动学”。数理世界妙不可言,孩子们热情高涨,也吸引了一批国内相关领域的顶尖专家来到宜昌,进行科普讲座。
华中科技大学周建新教授表示,在中小学开展科学教育,让他们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才能够培养更多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拔尖创新人才。
目前,我省正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学校开发丰富多样的科学探索课程,拓展科学探究的时间与空间,特别是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等,向农村和薄弱学校延伸辐射。同时广泛整合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科教资源,邀请院士、博士、科技工作者走进校园,组织学生到实验室、科创现场参观学习,启迪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