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是一幅美丽的画,也是一座丰饶的园。
5月7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湖北专场上,荆楚大地水清岸绿、江豚逐浪、麋鹿成群的生态美景为世人瞩目。
5月22日,第24个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全省各地林业主管部门举行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倡导保护野生动植物,共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
生物,大自然无处不在的精灵,维系着地球的生态平衡,与人类的生存休戚相关。保护生物多样性,尤其重要。
湖北是长江径流里程最长的省份,湖泊星罗棋布,群山层峦叠嶂,孕育了丰富而又独特的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据统计,我省有陆生脊椎动物875种,约占全国总数的30%,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陆生脊椎动物186种;有高等植物6292种,约占全国总数的18%,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63种。
长江江豚、麋鹿、金丝猴,这三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众多生物的典型代表,犹如荆楚“三宝”受到重点保护,成为湖北绿色发展的三张名片。
长江江豚
【名片】长江江豚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属全球七种淡水豚类之一,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长江江豚生活在长江中下游,是长江的旗舰物种,其种群变化反映出长江生态的“晴雨表”。长江江豚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由于长江干流高密度的运输船只的噪声和螺旋桨的影响,加上人类的捕猎和污染物的排放,江豚面临着威胁,野外数量急剧下降。对长江江豚实施迁地保护,迫在眉睫。
1992年,国务院批准同意在我省石首天鹅洲长江故道,设立国内首个鲸类动物迁地保护区——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长江江豚进行迁地保护。保护区辖长江89公里石首江段和天鹅洲21公里故道水域,总面积217.98平方公里。
长江天鹅洲保护区在湖北省林业局的指导下,以实际行动践行长江大保护,勇担长江江豚的繁衍生息的使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积极开展长江江豚迁地保护。1990年,5头江豚被迁入天鹅洲故道试养。2021年4月底开展的全面普查数据显示,天鹅洲故道江豚种群数量达101头。近两年,保护区通过开展种群优化等措施,向外输出江豚,目前天鹅洲故道江豚种群有70多头,维持在适宜环境容纳量范围内。天鹅洲江豚迁地保护曾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内外专家一致认定,天鹅洲江豚迁地保护是世界小型鲸类迁地保护成功的典范。
稳步开展长江江豚就地保护。天鹅洲保护区持续对89公里石首长江干流进行拆违打非、环境综合整治和全面禁渔,取得明显效果。监测显示,保护区长江干流江段常年栖息江豚30余头,经常成群出现。
科学推进江豚种群基因交换。2015年至2022年,天鹅洲保护区累计向何王庙、长江新螺段、安徽铜陵、安庆西江等保护区输送种源47头,为我国长江中下游江豚迁地保护区的建设和江豚种群的复壮作出了重要贡献,江豚迁地保护种群种源及种质资源库初步形成。
积极实验迁地江豚回归长江。2023年4月25日,天鹅洲保护区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开展迁地保护江豚首次放归长江活动。4头从天鹅洲保护区繁衍的江豚在天鹅洲、新螺段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首次放归长江,充分反映了我国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彰显了长江大保护的“湖北样板”。
麋鹿
【名片】麋鹿是中国特有物种,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麋鹿是鹿科麋鹿属唯一的鹿类动物,因为它头脸狭长像马、角像鹿又与其他鹿略有不同、蹄子宽大像牛、尾细长像驴,因此又名“四不像”。
麋鹿曾广布于东亚地区,后来由于自然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在汉朝末年近乎绝种,只有少数麋鹿种群残存于长江中下游湿地。元朝时,为了供游猎,残余的麋鹿被捕捉运到皇家猎苑内饲养。到19世纪,麋鹿仅剩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内一群。1866年之后,英、法、德、比等国的驻清公使及教会人士通过明索暗购等手段,从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弄走几十头麋鹿,饲养在各国动物园中。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南海子麋鹿被西方列强劫杀一空,麋鹿在中国本土灭绝。
作为麋鹿的故乡,中国希望麋鹿能重返家园。1985年,中英两国政府签订《麋鹿重引进中国协议》。麋鹿重回中国。
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石首市长江与长江天鹅洲故道的夹角处,总面积1567公顷(约2.3万亩),主要任务是落实中英两国政府签订的“麋鹿重引进中国协议”,实现在麋鹿原生地恢复自然种群的目标。
石首麋鹿保护区于1993年和1994年分两批从北京南海子麋鹿苑引进64头麋鹿,开始麋鹿重回原生地、进行野化训练、恢复野生种群的探索。截至2023年底,该保护区繁衍的麋鹿种群数量已达到3200余头,其中保护区内有近2000头,周边三合垸、杨波坦及东洞庭湖等地野外扩散1200多头,实现了麋鹿在原生地恢复自然种群的目标,形成了世界上最具规模与活力的野生种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全球濒危物种保护领域的成功范例”,成为湖北长江大保护的一张亮丽名片。
与此同时,该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高等植物由建区之初的230余种增加到321种,脊椎动物由90余种增加到320种,其中鸟类220种,黑鹳、东方白鹳、白枕鹤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常年在此地越冬。
石首麋鹿保护区转隶以来,湖北省林业局在建设上给予项目支持,保护区共获得中央专项资金4752万元。通过项目建设,保护区软硬件设施进一步完善,管护能力持续加强,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同时,湖北省林业局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妥善解决了保护区土地问题。2023年1月,保护区按计划将400头麋鹿分流至缓冲区内,有效缓解了保护区核心区环境容纳量不足的问题。
今年3月,石首麋鹿保护区会同有关方面,开展首次麋鹿种群调控输出工作,48头麋鹿安全运抵浙江,麋鹿种群繁衍取得新进展。
金丝猴
【名片】金丝猴是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金丝猴,世界上珍贵、漂亮的灵长类动物,目前全球仅存5个种群,神农架金丝猴于1979年被发现。
神农架处于世界金丝猴地理分布的最东端,与其他分布区呈隔离状态,因此,神农架金丝猴在地理区系上形成了一个典型的孤立“小种群”,其在金丝猴进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开展神农架金丝猴的保护与研究,对于维系区域生物多样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2016年,神农架成为中国首批、湖北省唯一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总面积1170平方公里,主要保护神农架地区以金丝猴为代表的生物多样性,金丝猴也是神农架国家公园候选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和指示性物种。
调查发现,神农架金丝猴种群数量不断扩大。1990年第一次调查显示,神农架金丝猴数量为501只,栖息面积为85平方公里。2005年第二次调查显示,神农架金丝猴有3个大群、8个小群,数量1282只,分布面积210平方公里。2019年第三次调查显示,神农架金丝猴共有10个种群,数量1471只,是第一次普查数量的近3倍,分布面积也扩大到354平方公里。
2024年4月,神农架国家公园候选区组织对神农架地区金丝猴及外溢巴东和万朝山的金丝猴种群进行第四次调查,全面掌握神农架金丝猴种群数量及分布,为有效保护神农架地区的旗舰物种金丝猴提供科技支撑。
神农架金丝猴栖息于海拔1600米以上的针阔叶混交林中,以植物的花果叶皮为主要食物,随食源植物不同区域及季节性丰富度的变化而迁移活动,最大日迁移距离可达数十公里。神农架金丝猴特殊的生活习性,使其对生境质量的选择性极高,其分布区域大多为原始森林及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次生林。金丝猴为重要的伞护物种,金丝猴的保护能形成对其生境内大部分伴生动植物的协同保护。
金丝猴作为人类的近亲,它在系统发育上处于旧大陆猴与猿之间的特殊分类地位,研究金丝猴对于人们认识和了解人类自身的进化历程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同时,金丝猴作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生态系统的顶级物种,种群生存力的维持将吸引人们对生物多样性的关注,保护技术研究将为其他物种的保护提供借鉴。
策划:湖北省林业局
文图:董家圣 易红新 王成 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