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报评论员 周磊
阅读提要
用心改善劳动条件,用情营造暖心氛围,畅通人人皆可公平晋升的通道,都是让劳动者安心工作、踏实奋斗的“定心丸”。
日前,中央政治局就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进行第十四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健全劳动法律法规,规范新就业形态劳动基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要求“有效治理就业歧视、欠薪欠保、违法裁员等乱象”。
茶余饭后的闲谈中,常有人自诩“打工人”“搬砖工”;办公室的工位上,有人悬挂贴着“禁止蕉绿”卡片的带杆香蕉;互联网的舆论场里,为遭遇不公的劳动者鸣不平的“嘴替”屡屡引发关注。这些现象的背后,反映的是职场人的情感期待与职业诉求。如今,社会节奏很快,生活工作压力很大,每一次与劳动者权益有关的表态和行动,总是能够触动大家内心的敏感地带。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劳动是最可靠的财富。如今的劳动者,成长于物质相对宽裕的社会环境,其所追求的不再只是一份养家糊口的酬劳,而是更关注自身权利的保障、自身价值的实现,以及生活质量的提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该是双向奔赴、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关系。员工永远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活力之源,给员工更好的工作环境、更优厚的待遇、更充分的尊重,就是在为企业成长积蓄养分和能量。倘若罔顾劳动者权利,站在道德和法律的对立面,站在人心和社会共识的对立面,其经营之路注定行之不远。
在现实中,有些企业强制员工“996”“隐形加班”,还被少数企业家描绘成拼搏奋斗的代名词;有些企业只关注员工有没有创造价值、利润,不关心他们有没有生活困扰、思想疙瘩;一些互联网大厂以绝对年龄为“一票否决”的用人标准,将35岁作为裁员的年龄红线;有的单位不仅带薪休假、高温补贴得不到落实,甚至还对恶意欠薪、暴力辞退不以为然。随着新兴经济业态不断涌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数量大幅增加,不少人工作时间的边界变得模糊,而对他们的权益保障还停留在“手工作坊时代”。用人单位动辄以不近人情的态度对待员工,以杀鸡取卵的方式压榨员工,只会透支消耗他们对工作的认同感和责任心。
经济社会越是向前发展,劳动者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就越是深刻,合理的要求也会随之“水涨船高”。那些卓越的、受到社会尊崇的名企,从来都是尊重劳动者、善待劳动者、善于激发劳动者创造力的企业。美国知名领导力培训专家乔纳森·莱蒙德认为,工作不应成为封闭个人成长的地方,而应该是让员工感觉如鱼得水的地方。用心改善劳动条件,用情营造暖心氛围,畅通人人皆可公平晋升的通道,都是让劳动者安心工作、踏实奋斗的“定心丸”。这些要求体现在劳动制度的安排上,则需要更完善的社会保障,更公平、更人性化的劳动市场。
勤劳奋斗的精神需要被不断滋养,奋斗之中的劳动者需要被全社会善待。排除阻碍劳动者参与发展、分享发展成果的障碍,努力让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