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9日

湖北省地质勘查基金“找矿开发挖潜战”

——顺势奋进 担当有为 为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贡献地质力量

地图审图号:鄂S(2023)009号 湖北省地质勘查基金新发现矿产地分布图(2003—2023)。

大冶市北泉湾矿区铜钼钨矿普查项目荧光灯下的白钨矿体。

鄂宣页1井钻探施工现场。

大隆组岩心浸水试验。

大隆组岩心解吸气燃烧试验。

宜城市落花潭地热资源预可行性勘查地热井产能试验测温。

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湖北省自然资源厅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和保障能源资源安全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紧扣国家找矿突破战略部署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主攻国家战略性矿种和省重点矿种,大力实施重要成矿区带前期勘查工作,实现了找矿新突破,发现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大中型矿产地,成效显著,成果丰硕。

省自然资源厅坚持党建引领促发展,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科学立项、择优部署”的基本原则,聚焦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兼顾地方经济建设及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持续开展找矿突破、生态环境保护支撑、地质文化宣传服务等重点工作。共部署基金项目761个,累计投入经费15.38亿元,形成规模以上矿产地103处,在湖北省地质找矿与科技创新工作中取得了重要进展和突破,地勘基金社会化服务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聚焦能源资源安全 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上求实效

严格把好项目“入口关、质量关、成果关”,以“找到矿、找好矿、找大矿”为目标,打响“找矿开发挖潜战”,围绕我省重要资源基地建设,着力开展战略性矿产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重点矿产资源勘查,为全省有色金属、新能源、新材料等重要产业链提供了坚实的资源保障。

1. 新发现一大批矿产地

截至2023年12月底,共计222个基金项目估算了资源量,推断资源量及控制资源量达小型及以上规模矿产地103处(大型40处、中型33处、小型30处),其中战略性矿种矿产地43处(大型15处、中型18处、小型10处)。近三年来,找矿成果呈现蓬勃发展之势:2021年度新增矿产地4处,其中,大型1处(建筑用石料矿)、中型2处(钨、磷矿各1处)、小型1处(地热);2022年度新增矿产地10处,其中,大型4处(磷、石膏、白云岩及饰面用石材矿各1处)、中型3处(地热、磷、石墨矿各1处)、小型3处(地热);2023年度新增矿产地10处,其中,大型6处(石灰岩矿2处、饰面用石材矿2处、石墨矿1处、硅灰石矿1处)、中型1处(锰矿)、小型3处(地热2处、石墨矿1处)。

2. 增储上产再创新佳绩

战略性紧缺矿产勘查成果亮点纷呈:长阳县胡家湾—樟木岩矿区和孝昌县四方山—黄陂区团山沟矿区各提交中型锰矿1处;十堰竹山县发现资源量丰厚的铌、钽和稀土资源,估算推断资源量包括五氧化二铌204万吨、五氧化二钽1.1万吨、稀土氧化物121.5万吨,有望成为全国可开采量最大的战略性矿产基地;鄂东南铜铁金老资源基地揭露厚大富铜铁矿体,预期新增一大批铜、铁、金资源量。

战略性优势矿产找矿进展稳步有序:黄石大冶市龙角山—付家山矿区累计查明三氧化钨量达到大型,扭转了我省无“大型钨矿”的资源格局,实现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钨矿找矿的重大发现;磷矿查明资源量稳居全国第一,新增推断资源量相当于50个大型磷矿;宜昌市夷陵—青茶园石墨矿初步估算,石墨矿物量达到大型规模;宜昌市兴山县蔡家山—黄连山矿区有望提交资源量超180万吨的大型萤石矿;通山县湄港矿区锑矿普查初步估算锑金属推断资源量3100吨,已达到小型规模。

能源金属矿产找矿项目捷报频传:鄂西南地区咸丰县渔塘坪、建始县楂树坪、巴东县三尖观及长阳县西坪矿区锂矿普查初步发现沉积黏土型锂矿(化)体15条;襄阳地区锂多金属矿产调查评价在南漳地区初步划定沉积黏土型锂矿体5条;鄂南地区崇阳县黄地脑、赤壁市万家岭矿区锂锑矿普查共圈定蚀变岩型锂工业矿体4处;通城岩体锂稀有多金属矿调查评价在通城岩体及其周缘发现伟晶岩型锂矿(化)体24处,有望达大型规模;郧西县范家坪矿区钒矿普查发现厚大规模钒矿体,预计钒矿达中型规模。

特色非金属矿产找矿硕果连连:应城膏矿区龙王集矿段和李家河矿段各提交大型石膏矿1处,荆门市沙洋县常家湾矿区石膏矿石量达大型规模;大冶市曹家湾矿区硅灰石矿物量达到大型规模;谷城县多个矿区累计形成规模以上冶金用石英岩矿产地4处,为多晶硅、高纯硅等新兴材料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有效推进了整县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孝昌县雨山矿区提交建筑用大理岩矿石量超5700万立方米,达大型规模;麻城市白鸭山、大悟县松林、罗田县栗子湾以及通城县苦竹埚、九房、程坳等地区共计发现大型饰面用花岗岩矿产地10处,恩施咸丰县清坪、利川市黄泥塘以及通山县大地矿区各提交大型饰面用灰岩矿1处,恩施咸丰县三角庄和牛角石、黄冈团风县捉马岗等矿区有望提交大型饰面用石材矿,为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围绕科技创新发展 在地质找矿技术实践上显真章

紧密围绕科技创新发展,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交流,充分发挥科研引领作用,有效拓展了找矿空间和找矿方向。

1. 科研成果带动理论创新

深化了对全省矿产资源成矿地质背景、成矿地质条件和成矿规律的认识:查明了鄂西南武陵山区沉积环境和古地理变迁规律;在大洪山地区、大别山南缘、黄陵地区甄别出中新元古代古板块弧盆体系建造;首次在大别地区识别出中元古代地层,填补了大别造山带中元古代地质研究的空白。鄂东南矿集区的找矿理论研究水平提升显著:大冶市张海矿区金矿找矿潜力大,岩浆热液系统远端浸染型金矿床找矿新模型的构建,丰富了原有受构造控制的中低温热液型金矿床类型的认识,进一步拓宽了金矿找矿方向;大冶市龙角山老矿区基础地质资料的再研判,不断寻找矿体留下的“蛛丝马迹”,突破了矿体主要赋存于志留系与石炭系硅钙面部位的传统观点,提出了“岩体内部热液脉型钼矿—主接触带矽卡岩型铜钼钨矿—岩体远缘赋存于硅钙面钨铜矿”三位一体成矿模型,印证了氧化性I型花岗岩也能形成规模型钨矿的认识,标志着长江中下游地区仍然具有巨大的钨矿找矿潜力。大别山地区创新性地提出了大别型中生代斑岩钼矿成矿岩体地质—矿物地球化学判识指标,为大别成矿带钼矿潜力评价与找矿预测提供了关键信息。鄂南地区断裂破碎带锂锑矿化理论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为崇阳、赤壁等地区锂锑矿勘查提供了新的切入点。十堰竹山—竹溪地区开展碱性岩浆岩演化与铌钽—稀土矿成矿机理的研究,进一步提升了典型矿床成矿机制与成矿规律的认识。武当地区提出了该地区金银矿为造山型矿床、具二阶段叠加成矿的特征,改变了成矿与武当群中酸性火山岩有关的传统认识,提出浅部银金之下有铅锌、深部有铜钼矿的找矿潜力,对金多金属矿找矿空间定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注重实践优化找矿技术

通过密集台阵被动源面波层析成像法、井地瞬变电磁法、井中激发极化法等技术的试验与综合应用,初步建立了鄂东南地区深部探测技术方法组合,解决了“找什么、哪里找、怎么找”的问题,有效指导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矽卡岩型金属矿床的潜力评价和找矿预测工作;鸡冠咀—桃花嘴矿区构建了矿床三维多元信息数据库,预测并筛选出深部找矿靶区多处。宜昌市夷陵区蔡家冲矿区石墨矿勘查总结出区域性自然电位扫面测量对石墨矿找矿指示意义显著,提交中型石墨矿床1处。咸宁市金银山老矿区采用化探先行、填图跟进、槽探揭露、钻探追索等方法取得找矿新进展,有望新提交中型蚀变岩型锂矿床1处。

3. 加强选冶试验攻关

鄂西两竹—两郧地区铌钽—稀土难利用矿产资源选矿试验取得重要进展,铌、钽相比于原矿均富集了100倍左右,解决了极微细铌、钽矿的分选难题,初步具备工业利用价值。黏土型锂矿选冶试验获阶段性突破,开展空白焙烧—硫酸浸出工艺扩大试验,锂的浸出效率和产生的碳酸锂产品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致力生态环境保护 在推动绿色经济发展上见新局

进一步加大页岩气、地热等勘查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筑牢清洁能源安全屏障。精心研究生态地质、地质遗迹及农业地质等地质调查成果的有效应用途径,多措并举实现绿色勘查全覆盖,大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绿色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页岩气、地热勘查取得新突破

2021年以来,已实施的鄂恩地2井、鄂巴地3井、鄂宣页1井页岩气勘探成果显著。其中,鄂恩地2井首次在恩施地区二叠系大隆组钻获高含气量页岩气层;鄂宣页1井钻遇大隆组优质页岩厚度近30米,该井大隆组优质页岩厚度、含气性等关键指标均达到Ⅰ类页岩气藏标准,进一步证实了鄂西七里坪构造具有较大的页岩气开发利用前景。结合2023年部署实施的鄂恩页2井,初步圈定恩施市页岩气靶区面积近1000平方千米,估算页岩气地质资源量近4000亿立方米,可支撑每年10亿立方米页岩气产能资源基地建设,为加快湖北省页岩气大规模商业化的勘探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对推进鄂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

截至目前,在咸宁、黄冈、孝感、恩施及十堰等地区成功打出26口地热钻探,新发现地热矿产地18处,新增资源量1.01×1016千卡,实现了清洁能源勘查突破,对地方绿色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中,通山县厦铺—杨芳林地热资源预可行性勘查项目在该地区成功实施第一口中深层地热井,井口出水温度53.1摄氏度,出水量1203立方米/日,达到中型地热田规模;罗田县许家冲地热田地热资源可行性勘查项目成功钻获水温60.4摄氏度、单井涌水量1002.24立方米/日的优质自溢地热资源,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孝南朱湖地热资源预可行性勘查项目成功探获水量936立方米/日、井口水温46.5摄氏度的中深层地下热水资源,打破了多年来孝南区无地热资源可用的瓶颈。

2.地质调查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聚焦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实施的需求,开展重点地区地质调查,持续提升地勘基金社会化服务水平。

服务生态保护修复。基本查明竹溪县生态地质背景条件,确立了“三河三廊三屏”的生态格局;针对汉江生态经济带钟祥—沙洋段提出国土空间开发与生态保护修复建议,为汉江流域保护和综合治理提供了本底支撑,助力湖北生态省建设。

服务乡村振兴发展。十堰郧阳地区新发现恐龙蛋化石产地1处;宜昌五峰地区发现国家及省级地质遗迹18处,提出打造“华中第一向斜山”—白溢寨风景区的建议;助力远安县河口乡落星村成功入选全国首批、湖北首个“三星级”地质文化村,为地方特色研学旅游开发注入新动能。竹溪县新发现富锶水源地有利勘查区3处;荆门马良镇北部圈定富硒土地面积26.3平方千米;仙桃毛嘴镇圈定富硒土地面积11.34平方千米,划定了秦杨村—古垸村、梁城村—四合村—珠玑寺村2处富硒产业园规划建议区,激发地方优质资源开发利用新活力。

3.绿色勘查实现全覆盖

基金项目全面实现绿色勘查,4个基金项目获评自然资源部绿色勘查示范项目。

坚持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开展绿色勘查宣传引导,采取岗前教育培训、制作宣传条幅、树立绿色勘查公示牌等方式,不断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多途径宣传绿色勘查成效,全面推进绿色勘查。

坚持创新驱动。通过“以钻代槽”“一基多孔”等创新绿色勘查技术应用,改进施工设备运输方式,采用更加环保的施工用材料等,最大限度地减少勘查施工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扰动。

坚持和谐共赢。秉持生态优先、节约利用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思想,强化“多规合一”,恪守“生态红线”,做好与地方各级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产业发展的协调与衔接,确保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谐共赢。

坚持管理规范。积极开展绿色勘查实施方案、技术要求、项目管理办法等制度的研究与拟定,建立“源头预防、过程控制、事后治理、全程监管”的绿色勘查管理新机制,实现对绿色勘查的全过程管理。

策划:湖北省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

撰文:李晶  陈松林

图片:湖北省地质勘查基金管理中心

--> 2024-05-29 ——顺势奋进 担当有为 为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贡献地质力量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75314.html 1 湖北省地质勘查基金“找矿开发挖潜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