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9日

“新农人”瞄准抛荒田,走出去种粮捧上“金饭碗”——

“太子山种粮队”种遍鄂东北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利华 通讯员 邓义 吴遥光

“别人外出打工,我们走出去种粮。”5月14日,看着新流转的80亩地翻耕一新、撒下稻种,种粮大户周业安满脸自豪。

这些地位于黄冈市黄州区陈策楼镇擂鼓山村,散布在周业安去年流转的200亩田块周边,多为抛荒田。算下来,他今年种植粮食的面积接近1000亩。

周业安来自团风县马曹庙镇太子山村,从2010年开始,村里人陆续外出承包田地种粮,被称为“太子山种粮队”,在鄂东北名气响当当。

去年,在红安、罗田、新洲、浠水、黄州、团风等地,“太子山种粮队”26户农民流转3万亩田地种粮,相当于马曹庙镇水田面积的两倍,其中60%是抛荒田,年产粮约3600万斤,户均纯收入超过50万元。

规模出效益——

每亩田综合效益提升100元

4月,58岁的周业安忙得脚不沾地,他在黄州、红安等地流转的田地开始翻耕、备播,农时不能耽误。

红马山村位于红安西北端,毗邻大悟县,是周业安外出种粮最远的地方,流转面积500亩。“2021年刚来时,这片地荒了20多年,长满杂草野树。”他说。

“村里七成劳力在武汉打工,一天能挣一百多元。如果种地,一家只有几亩田,只能挣个口粮,费力不划算。”村党支部书记曾卫民分析抛荒的原因。

不让田地撂荒,必须走规模化种植的路子。

经商议,200户村民的抛荒田,先流转到村集体,再整体承包给周业安,签订5年合同,每亩承包费800元。“这比自己种地强多了。”所有村民一周内办完流转手续。

接手后,周业安首先开荒,挖去杂树野草,扒开田埂,小田改大田,通沟渠,连水系,修建机耕道,每亩田改造成本达300元。

这笔投入值不值?

周业安算盘打得精细:打掉田埂,每百亩田能多出6亩,用来种一季小麦一季稻谷,每年多出6万元收入;小丘田改成方正大田,机械化率提高,翻耕、植保、收割等各环节费用下降,每亩田综合效益提升100元以上;当地政府给予开荒补贴每亩150元,加上第一年减租100元,等于每亩只投入改造费用50元。

去年,红马山田块每亩产粮1200斤,每亩毛收入约1400元,减去900元成本,给周业安带来25万元纯收入。

“种粮食,有规模才有效益。”周业安深有体会。

他以投入为例来算账:每亩田播撒5斤种子,每斤40元,成本约200元;每亩田需要80到100斤化肥,每斤2元,成本160元;每亩田杀虫、除草费用约150元。但种粮大户议价能力强,农资采购价低于市场价20%,平均下来,每亩田节省100多元,1000亩算下来,纯利润就是10万元。

尝到甜头,周业安扩种的决心越来越大。“良田抢手,我们只能瞄准以前无人问津的抛荒地。”他说。

机械唱主角——

一亩田人工成本降低九成

无人机缓缓起飞,前进、悬停,撒下一粒粒稻种,不到5分钟播种完10亩水稻。

5月15日,团风县上巴河镇新桥村百亩连片农田,51岁的张爱民手握摇杆,左右开弓,操作无人机播种,他是“太子山种粮队”第一个拿到专业资质的“飞手”。

去年,张爱民流转田地2500亩,最远的在罗田县凤山镇鲶鱼丘村,日常管理全靠他们夫妻俩和2个工人,一年下来纯收入过百万元。

“能种这么多田,多亏有这些机械设备。”张爱民说,产前有旋耕机、插秧机,产中有植保无人机,产后有联合收割机,这些“神器”各显神通,是他一年年外出承包田地种粮的底气。

以植保无人机为例,种一季稻谷,飞5遍就行,包括一次播种、两次喷药、两次撒肥。喷药可解决人工喷洒不匀的难题,把药直接吹到植株下部,省水90%以上、省药30%,除病虫害效果更好。更关键的是,单机一天作业300多亩,相当于二三十个人干的活,一亩田能减少人工成本九成。

“种粮人工成本占到30%,要想有赚头,必须把这块降下来。”张爱民说,机器换人工,是最有效的办法,别看一次性投入多,但使用率高。

针对最费力费钱的插秧环节,张爱民前年一口气买下两台插秧机。他说,过去,插秧一亩田要请2个工,一天至少要付300元工资;如今,用上插秧机,一天五六十亩不在话下。

“现在政策好,我自掏腰包不到一半。”张爱民说,每台插秧机12.7万元,在国家补贴3.7万元基础上,县里再拿钱补贴相同金额。

团风县农业技术促进中心主任雷爱民说,该县出台农机补贴、农技培训等多项政策,培育种粮大户成为新型职业农民,让他们走出去种粮更有底气。

“我准备今年升级收割机,来个‘无人驾驶’。”张爱民说,收割机搭载的无人驾驶系统、电控方向盘,与北斗导航系统配合,坐在驾驶舱里看着就行,相比过去不停地挂挡、打方向盘,轻松多了。

好粮卖高价——

1.5万亩优质稻拿到保底价订单

“这个品种抗病、抗倒伏性能不错,再加上米质好,能卖出好价钱,很受我们种粮人欢迎。”5月16日,团风县但店镇李塆村千亩连片农田,种粮大户管龙正在机插优质稻“兆优5431”秧苗,田间绿意盎然。

管龙是“太子山种粮队”承包农田最多的种粮大户,今年有2700亩,分布在红安、黄州、团风等地5个乡镇,90%种上“兆优5431”、华夏香丝等优质稻,由一家粮食加工企业包销,稻谷保底收购价每斤1.55元。

“从去年情况看,每亩田产出1200斤干稻谷,每百斤卖出160元的价格,比普通稻谷多出20元,算下来,每亩多了240元的纯收入,总收入多了六七十万元。”管龙笑意盈盈。

“种得好,更要卖得好。”这是管龙这两年的最大感受。他说,随着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吃得好”成为市场刚需,优粮优价的市场趋势明显。

对单个种粮户而言,想换品种,既担心市场不认可,又怕耽误产量。这曾是摆在“太子山种粮队”面前的一道难题。“稻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这3个指标事关产量,软、糯、弹、滑、香决定口感。”管龙说,选择的品种,必须增产有希望、卖粮有保障,缺一不可。

2019年起,“太子山种粮队”抱团发展,每年由种粮大户轮流拿出100亩农田,试种上十个品种优质稻,筛选出产量稳定、抗倒伏、抗病虫害、市场认可度高的品种,下一年再大规模种植。

今年,“太子山种粮队”已拿到1.5万亩优质稻订单,没签订单的水稻,也能冠上团风县区域公用品牌“东坡香米”闯市场。

“卖得好”倒逼“种得更好”。为了种出更好的优质稻,管龙没少花心思。去年冬天,他选择部分地力不好的田块,种植紫云英等绿肥,提升耕地土壤酸缓冲容量。“土地有劲儿,才能种出好大米!”管龙说。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马曹庙镇党委书记徐旭保说,为了让“太子山种粮队”安心在外种田,当地政府做足后勤保障,聚焦耕、种、管、收4个环节,提供全链条跟踪服务,包括协调金融部门开出白名单,给种粮大户提供免抵押贴息贷款5000余万元,解决他们流动资金短缺难题。

--> 2024-05-29 “新农人”瞄准抛荒田,走出去种粮捧上“金饭碗”——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75241.html 1 “太子山种粮队”种遍鄂东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