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报评论员 周磊
阅读提要
反复强调因地制宜,指向的是各地在选择新质生产力发展赛道时,要注重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环境条件。在因地制宜中走向各有千秋,就是要贴合实际、做强长板,把优势领域推向更高台阶、实现更大发展。
近日,在山东济南召开的企业和专家座谈会上,当一位专家谈到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防止“内卷式”同质化竞争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可以做更多深入探讨。新质生产力,是否就等于新兴产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也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从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到要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探索发展现代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形成地区发展新动能”,再到指出“不能光盯着‘新三样’,不能大呼隆、一哄而起、一哄而散,一定要因地制宜,各有千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根本遵循。
反复强调“因地制宜”,指向的是各地在选择新质生产力发展赛道时,要注重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环境条件等,突出“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精准性;此次提出“各有千秋”,指向的是各地不能盲目“求新”,要在全局中找准定位,各显特色、各展所长,科学合理布局发展新质生产力,把自己好的方面做得更好。在因地制宜中走向各有千秋,就是要贴合实际、做强长板,把优势领域推向更高台阶、实现更大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忽视本底,只想“穿新鞋走路”。山东日照港将传统港口改造升级为现代化港口,不仅货物吞吐量跻身全国前列,还积累了通过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经验。贵州地质结构稳定、生态环境良好、土地电力成本低,发展大数据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青海立足光照资源和畜牧业优势,推进“牧光互补”,发展“板”下经济,既产绿电也产“光伏羊”。湖北科教资源丰富、制造业基础雄厚,让新质生产力落到实体经济和现代产业上,是创新资源与产业基础的双向奔赴。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摆脱传统生产力另起炉灶,更多的是基于现有基础的迭代升级。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千篇一律,陷入“高水平重复”。当前,多地正在加快部署打造“新三样”,如果这些新产业脱离地方实际,只是一味地“贪大求新”,必然会导致同质化竞争,出现泡沫化。各地产业基础迥异,套不进一个模式,既要充分利用科技创新催生新动能、培育新兴产业,也要善于老中出新、新中求优,利用现代化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断让老树著新花,形成更多的新质生产力。支柱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用好用足各自的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有序布局合适的新领域和新赛道,才能实现不同功能、不同空间的优势互补。
我国地域差异显著、产业体系复杂,“同一个方子抓药”,既不科学也不现实。在此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起往事:“我在正定工作的时候,经济学家于光远提出一个概念——限于当时中国经济实力和条件,要多考虑实现现代化的‘穷办法’。我在‘穷办法’后面又加上了一个‘土办法’,就是适应当地的办法,不一定要大而全。”破解问题的办法往往不止一种,“穷办法”能解决新问题,“土办法”也能打开新局面,关键在于坚持实事求是,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抓好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