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吴宇睿 通讯员 李洋 王晨懿
五月的襄阳,繁花似锦,芳草茵茵。沿江赏景、草坪撒野、闲坐长椅……漫步公园,满目皆是都市中的诗情画意。
公园是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共服务产品,承载着改善生态、休闲游憩、科普教育、防灾避险等多重功能,是群众生活和城市功能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公园应该如何建?近日,记者探访襄阳城区部分公园,了解公园建设的新理念。
做好“滨水”文章
初夏傍晚,位于汉江、唐白河、小清河交汇处的襄州区西湾公园,草绿水清,鲜花摇曳。
“我就住在附近,晚上经常来遛弯散步,现在景色真是大变样。”市民彭建林说。
如今,路畅堤安,岸绿水清。殊不知,这里曾是一片荒滩,杂草丛生、垃圾成堆。
2017年,襄州区投资约44亿元,启动襄州区城区河流岸线保护利用与水生态保护(“一江两河”治理)项目。
“由于地处河流入江口,城市防洪安全是首要任务。”该项目质量监督站站长程猛介绍,项目以防洪工程建设为基础,以沿河生态修复带为依托,打造保障襄阳城市防洪安全和生态涵养的重要廊道。
作为“一江两河”治理项目的重要建设节点,西湾公园沿防洪堤而建,变荒滩为绿地,总占地面积约1590亩。在这片连接水与城的中间地带,缓坡上植树种绿草,滨水处挖塘养荷花,营造多种生态场景,模糊堤防边界,打造“是堤不似堤”的生态空间。
2023年底,西湾公园正式开园迎客,在确保防洪安全的基础上,打造一条临江“景观长廊”,将城中的河流变成趣意盎然的生态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襄阳水系充沛、河湖众多,城市公园多随江就势。无论是“渡”“湾”,还是“洲”“滩”,都要做好“滨水”文章。
凤林古渡公园结合古渡口历史,打造古风古韵的文化公园;鱼梁洲环岛公园依托长长的沙滩岸线,建设近55万平方米的快乐水岸景观;月亮湾公园借助良好的湿地栖居环境,架设生物多样性科普展板。
襄阳各大滨水公园不断拓展“公园+”理念,挖掘自身独有特色,打造“防洪+生态”“文化+生态”“生态+科普”等多功能服务。
充分利用地下空间
花草苗木种满园,天鹅锦鲤湖中游。漫步紫贞公园,如果不细心观察,很难发现汉江北泵站调蓄池竟然就建在脚下。
公园下面建调蓄池,这在襄阳还是头一回。
紫贞公园是襄阳大型城市中心公园,占地面积约40万平方米,2016年正式开园,服务周边十余万居民。
襄阳市排水设施收费监理处营运科科长刘飞介绍,七里河全长13.2公里,流经紫贞公园东南侧,是襄阳市内重要的排洪通道。由于河流流经老城区,沿线居民多、管线复杂,虽全力整治,雨季仍存在合流溢流污染风险。
襄阳市住建局赴广州、深圳考察发现,两地在规划公园之初,就设计了下方建调蓄池,既能解决雨季溢流污染问题,也可合理利用国土空间。
“这一经验值得襄阳学习。”襄阳市决定将紫贞公园作为试点,在下方建调蓄池。
该调蓄池全部“藏身”地下,相当于一个小型水库,容积8800立方米。一到汛期,能快速收集七里河周边过载的雨水,再适时错峰排出,既防止城市内涝、又保护水环境。
调蓄池上方覆盖的草坪,与普通公园内并无两样。旁边建有小型泵站及分散式处理设施,泵站负责“吞吐”,分散式处理设施负责“清洁”,日均处理能力达4000立方米。雨污水净化后,枯水期可补入河道或直接浇灌公园绿植。
去年8月,该项目完成单项验收。“通过近期几场雨的考验来看,效果不错。”刘飞说。
襄阳市住建局副局长常海涛表示,该调蓄池的建设为城市排水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供了可复制借鉴的新模式,打造更多的“地上公园、地下水库”,既擦亮“面子”,又充实“里子”。
从单一“游”转向多元“乐”
5月18日傍晚,鱼梁洲环岛公园内热闹非凡。
广场中央,20多位时髦婶婶脚踩高跟鞋、身着马面裙,优雅整齐地跳着舞。沙滩上,一位新娘在微信朋友圈晒出自己的婚纱照:夜幕下,篝火旁,夫妻二人翩翩起舞。
“我们设计了不少供大家拍照打卡的秋千、帐篷等设施。”走神音乐餐厅前厅负责人李娟介绍,除婚纱拍摄外,店内还提供茶歇餐饮、乐队演出、沙滩露营、公司团建等多种服务,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看到,公园内设有咖啡店、便利店、儿童乐园、房车营地等项目,自动售卖机、饮水机、充电设施、免费储物柜一应俱全。仅供游客骑行的车辆,就包含单排自行车、双排自行车、双座电动车、观光电动车、儿童碰碰车和共享童车等。
“近年来,来鱼梁洲的外地游客占了近四成。”襄阳鱼梁洲经济开发区园区旅游管理有限公司招商经理石秉东介绍,随着城市旅游的兴起,鱼梁洲环岛公园已成为“本地人常去、外地人必去”的热门旅游打卡地。今年“五一”假期,共计接待游客13.69万人次。
从传统单一的“游”转向丰富多样的“乐”,人民群众消费升级也带动了公园应用场景的升级。
去年以来,月亮湾公园组织观鸟活动与研学游,鱼梁洲环岛公园开展内湖游钓邀请赛和宠物马拉松,襄水源生态公园举办大学生户外音乐节和生态旅游节……襄阳紧密结合当地人文特色、休闲娱乐与消费服务的偏好需求,以科普研学、趣味运动、主题演出等活动为载体,引入活动新场景,满足市民多元化、个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