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5日

抬上救护车即入院

襄阳密织院前急救一张网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赵峰 通讯员 刘艳敏 龚波

5月15日9时40分,襄阳市高新区居民凌月霞突发脑梗,老伴儿旋即拨通了120。

襄阳市急救中心接到电话,并将信息推送至桃园路急救站;桃园路急救站120急救车接令出发,7分钟后,凌月霞被抬进急救车,直达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

2021年以来,襄阳市投资1.3亿元建成“以襄阳市急救中心为中心、7个县市区急救中心为分中心、105个急救站为支点”的院前急救一张网,为患者提供迅捷医疗救援保障。

从40分钟降至15分钟

——急救车更快了

“您好,这里是襄阳急救120,有什么情况请讲。”

“我父亲昏倒了,患有肝硬化,晚饭时喝了二两白酒……”

5月19日22时,襄州区急救中心电话响起。那一端的黄集镇高岗村村民高世荣声音急切,这一端的襄州区急救中心副主任党成相将详细地址、患者症状等信息输入“襄阳市120指挥调度平台”。1秒钟后,平台将信息推送至黄集镇急救站,并测算出一条用时最短的行车路线。随即,该站医护人员出发。

患者在2019年被确诊为酒精肝,后转变为肝硬化。“第一次,我拨打120,等了半个多小时才等到急救车。如今急救车越来越快,几分钟就到了。”高世荣说。

2021年之前,襄州区急救中心挂靠在襄州区人民医院急诊科,每天仅有3个班组值班,却要服务全区80万人口。“因为车辆少、路程远,错过黄金抢救期,发生过一些令人遗憾的事情。”党成相说。

类似的情况在襄阳各县市区也存在,县市区急救中心基本上都挂靠在本地综合医院的急诊科,车辆数量有限、救援里程过长,急救效率低。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襄阳市建成“襄阳市120指挥调度平台”和105个急救站,配备急救车174台。目前,各县市区急救中心接听电话时间从16秒缩短至3秒以内,派车时间从5分钟缩短至2分钟以内,急救车抵达时间从40分钟缩短至15分钟以内,实现中心城区“10分钟”、非中心城区“15分钟”、县市区“30分钟”的急救圈全覆盖。

从80%上升至100%

——急救处置更专业

“幸亏学了开放性创伤的急救知识,帮他保住了一条胳膊。”5月19日,老河口市洪山嘴镇急救站医生付磊一边说,一边给病床上的尹某换药。

半个月前,尹某驾车发生交通事故。正在值班的付磊迅速抵达现场,发现尹某左臂骨折,并伴有出血状况。止血、包扎、固定、上车后输血……利用此前学到的急救知识,付磊妥善处置,尹某转危为安。

在镇级卫生院设置急救站,是襄阳市院前急救一张网建设的创新举措,但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参与急救经历少、急救知识缺乏也不同程度存在。

如何从“急救小白”转变为“行家里手”?襄阳市急救中心加大培训力度,组织专家教授送课下乡,分批次邀请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赴襄阳市急救中心跟班学习。

2023年8月,付磊在襄阳市急救中心及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襄阳市中心医院跟班学习2个月,多次参与现场急救。

截至目前,襄阳市已实现1326名急救站调度员、医护人员、驾驶员、担架员培训全覆盖,“上车即入院”的模式基本形成,急救处置率从原来的80%上升至100%。

从急救车说了算到病人说了算

——病人多了选择权

4月20日0时20分,枣阳市太平镇居民罗某某搭乘枣阳市急救中心2009号急救车,从广西河池市人民医院抵达枣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全程12小时25分钟。

两天前,在河池市务工的罗某某突发脑梗,被送至河池市人民医院抢救。病情稳定后,罗某某提出想回枣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继续治疗,但河池市急救中心不具备跨省转运病人的能力,于是向枣阳市急救中心求援。

随即,枣阳市急救中心安排2名医护人员、2名驾驶员星夜前往,完成跨越2000多公里的转院回乡。

“以前可不是这样,急救中心挂靠在哪家医院,急救车就把病人运到哪家医院。”枣阳市急救中心副主任杨志说,由此引发的医患纠纷不少。

襄阳市院前急救一张网,严格遵循“病人意愿、就近救急、专科优势”三大原则,让病人有了更多选择权。即在病人意识清醒、身体情况允许的前提下,以病人意愿为准;在病人身体情况不允许情况下,以距离近、用时短为准;最后是根据病人实际病情,选择特色专科医院。

襄阳市急救中心主任任根成表示,该市还将建设20个村级微型急救站和9个水上急救站,持续密织院前急救一张网,为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助力。

--> 2024-05-25 抬上救护车即入院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74855.html 1 襄阳密织院前急救一张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