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4日

拥有自洽的精神世界

□ 林颐

书评

在中国文人画史上,沈周(1427~1509)拥有一席之地。他是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唐伯虎、文徵明的老师。沈周出身富裕的书香绘画世家,少时师从陈宽学习诗文,青年时期师从伯父沈贞,还有刘珏、杜琼、赵同鲁等学习绘画。一生家居读书,吟诗作画,优游林泉,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从未应科举征聘,始终过着田园隐居生活。

在沈周的身上,体现出中国历史后期发展中士人所崇尚的一些精神气质:不慕权势,物欲清淡,重视亲情友情,热爱自然草木,与朝政保持距离而在隐逸生活中自得乐趣。沈周画作的特点之一,就是对于“寻常人家事”的喜欢。他是典型的儒家文人,又深受佛家哲学的影响,所以,他的艺术总是充满了人间温情,传递着生命关怀的人文精神。

在沈周的晚年杰作《卧游图册》里,这种精神气质表现得很充分。明代鉴藏家张丑评价“精细古雅,气可食牛”。这套图册费时三年,完成于沈周80岁时。目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共十七幅。

“卧游”是中国历史上的常见画题,始于南朝宗炳。宗炳一生不仕,遍游天下,老了腿脚不便却仍心向名山大川,所以,就想出了“卧游”的方法:他画下曾经去过的山水,将它们挂在墙壁上,这样躺着就能随画图神游了。显然,沈周的境遇与宗炳有很多相似之处,“卧游”自然也就成为了沈周喜爱的画题。

那么,沈周的《卧游图册》画的都是什么呢?

仿倪瓒、吴镇的山水画,丘壑天成,恬淡疏远;杏花、黄葵、芙蓉……一蓬绿意,一抹斑斓,四时佳节俱在眼前;“茸茸毛色半含黄”的鸡雏蹒跚学步,可爱得很;黝黑健壮的老牛迈步山径,自在快活;秋江钓艇,清凌天光,江水穿流于山岭之间,两艘小船徐徐而过,旁有题诗,言明其与友人共游的情谊。

这些画作题材丰富,意境舒惬,透露着活泼的生活气息,让平凡的场景变成了灿然的记忆。这些画作为后人提供了研究沈周的艺术风格、研究晚明文人精神世界的一个入口。

这就是《不必向长安:沈周的记忆抽帧术》一书的切入点。作者金哲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学学士,芝加哥艺术学院艺术硕士。所谓“抽帧”,指在一段视频中通过一定间隔抽取若干帧图像,再将其拼接为一段新视频的行为。金哲为借用了这种方式,以《卧游图册》的十七幅画,去重建沈周的人生经历。这是一部小传,写法很巧妙,散而不碎,格局浑然,以婉约细腻的文笔唤起读者对沈周生命体验的认同,对沈周艺术的探索、深究的兴趣。

沈周是怎样的人?原来,他是“深宅”。他活了83岁,钟爱游山玩水,却从未走出“江浙沪”。因为他秉持“父母在不远游”,他的母亲活了99岁,他只能作“卧游图”满足夙愿,放飞自己在艺术世界里遨游。原来,他看着严肃其实幽默,人缘好。朋友送他一盒枇杷,但书帖里误写成了琵琶,他回帖笑侃“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原来,他是吃货。嗜吃杨梅、石榴等水果,菜园里种满了白菜。“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记载在《菜根谭》里的名句,就是沈周说的。原来,他是猫奴。他喜欢“乌圆大将军”,待它可好了,点心小食供应不绝,大将军却不领情,不告而别,沈周伤心不已,只好写诗绘画来抒发自己被辜负的伤心。

我从前看过沈周的画,而现在认识了画外的沈周。这些画作,既体现着自然性灵的旨趣、平和从淡的艺术风格,也传达出沈周作为中国文人代表所具有的对当下生命的体验,以爱物之心直面世界,重视直接生活的感兴生发,在一切的“小”里窥见世界的“大”。

《不必向长安》,这个书名化用了沈周的诗句“未信长安春似海,归人不及去人多”,不慕长安,不向长安,是做了一辈子隐士的沈周的心声。沈周屡次婉拒征召和举荐,甘愿放弃蜗角功名的奔波,将自己放置在安然处之的环境里,身居窄地而心向远方,拥有自洽的精神世界,这是他对人生价值意义的深刻认识。而我们,能够从中获得什么样的启迪呢?

--> 2024-05-24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74790.html 1 拥有自洽的精神世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