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3日

以新气象新作为 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 沈壮海 司文超

阅读提要

■以新气象新作为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是新形势新阶段的必然要求,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单条战线、单个领域的局部工作,而是全方位推进、一体化建设的系统工程。

越是前程远大、使命光荣,越要固本浚源、培根铸魂。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要“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思想政治教育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不断加强思政教育,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固本之策,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工程。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教育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

深刻认识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的时代背景

这是新形势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思想文化和社会思潮多样多变,在互联网新技术特别是AI技术的影响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更加多元,面临不少新矛盾、新任务、新问题和新要求,迫切需要在回应时代重大课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育人的政治站位和能力素质。这就要求各级各类学校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看待和对待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高度,牢牢把握思政教育的政治属性,腰杆硬、底气足地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着力构建思政教育新生态新格局。

这是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现在,距离党和国家设定的建成教育强国的时间表只有10年左右了,征鼓催人,时不我待。在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中找准“思政之位”,奋力答好“教育强国、思政何为”的时代命题,是全体思政工作者的时代责任和光荣使命。这就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有效利用一切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守正创新推进思政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着力打造新时代思政教育的新范式新形态,为教育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这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置身加速演进发展的“两个大局”,面对严峻性、不确定性等因素叠加交织的外部环境,师生思想价值观念受到干扰和影响的变量更趋多元,在理想信念与素养、负面情绪与压力、责任意识与本领等方面的新变化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及时作出有效的应对。提升思政教育的时代感与亲和力、针对性与有效性,满足师生特别是“0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不断发生变化的思政教育实际需求和期待,是时代新人培育的关键。这就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深入师生一线,提升调查研究基本功,全面、准确、立体把握师生思想状况的总体特点、主流态势和变化趋向,准确了解新时代师生群体的新特点和新变化,在科学把握师生思想状况“变”与“不变”的基础上,开展更加精准科学的思政教育,为落实“时代新人铸魂工程”任务要求提供有力支撑。

凝聚推动形成构建思政教育新局面的强大合力

着眼于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的目标,思政教育亟待开创新局面。广大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主动担负起新时代新征程思政教育的新使命,遵循思政教育规律,在沿用好办法的同时,积极探索新办法,做到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推动形成构建思政教育新局面的强大合力。

要坚持以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引领思政教育新实践。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更加接近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不断阔步向前,党的创新理论也在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其大格局大气象日渐形成。这就要求广大思政教育工作者坚持思政教育与时代发展同向同行,让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频共振、同步推进,加快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为引领的思政课课程教材体系,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程、进网络、进头脑。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广大师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要坚持与时俱进,注重方式方法创新,真正把党的创新理论讲深、讲透、讲活。要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提升中国好故事好声音的影响力传播力,让思政教育内容、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师生群众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实际,让师生群众真心喜爱、终身受益,深刻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践伟力,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

要立足新时代伟大实践拓展“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一是坚持内容为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作为思政教育的大学校大课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充分发挥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的教育激励作用,善于从新中国成立75年来的持续探索、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伟大实践中汲取思政教育鲜活案例和丰富养分,教育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体验感悟中更好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二是集聚资源要素。更加善用“大思政课”建设的各类资源和要素,积极构建学生所喜爱的、体验性更佳的思政教育场景,着力打造博物馆、音乐厅、艺术馆里的大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 双向奔赴的“最美思政课”等新形态新样态的思政课。要更加重视加强校园文化的浸润作用,大力宣传大思政课的优秀典型和先进事迹,持续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和氛围。三是主动进军网络。根据“Z世代”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规律,将大思政课与网络新技术充分融合,不断拓展大思政课的新形态,精心打造一批传播力广、影响力强、引导力深的青春版网络思政大课、金课。教育引导学生用微视频、微电影、微故事等方式精心制作心中的思政课,走上思政课云端讲台,在实践体验中增强讲网络思政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四是健全机制体系。努力构建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联动机制,不断优化思政课教师的选拔机制、管理机制、考核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思政课教学单位和思政教育相关职能部门定期联席会议机制,着力健全高质量思政课的评价体系,不断完善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培训、实践研修和条件保障机制,推动形成大思政课建设的强大合力。

要积极探索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新模式。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单条战线、单个领域的局部工作,而是全方位推进、一体化建设的系统工程。一是升级建设理念。按照循序渐进、全程育人、螺旋上升的思路,科学设计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新目标,在理论攻关研究、课程交流研讨、教学展示观摩、集体备课磨课等方面推进一体化工作,推动实现不同学段思想政治教育的无缝衔接,为每个阶段学生的成长发展打牢思想根基,教育引导其把个人发展主动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来。二是健全标准体系。健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工作质量标准,明确各级各类学校思政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提升不同学段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思政教育的连续性、整体性和系统性,加强对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效果的考核和评价,着力构建科学完备、有机衔接的思政工作体系。三是汇聚各方合力。推动学校、家庭、社会等共同参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鼓励和支持开展跨界别领域、跨类型层次、跨学科专业的深度合作,加快实现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互联互通、资源共建共用和成果共赢共享。

要着力锻造有理想、善创新、负责任的思政教育主力军。一是坚定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精神之钙。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有先受教育的自觉性,做到明道信道,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崇高的理想信念、服务国家和人民的价值追求,努力做党的创新理论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为广大青年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二是善用创新思维。把创新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一种内生动力、一种工作方式,积极投身思政教育、思政课改革创新,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引导师生群众能够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所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解决遇到的困惑和矛盾问题。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课程教材体系创新、管理服务方式创新、文化实践活动创新,让思政教育更富有时代感,更温暖鲜活、可亲可信,推动实现新时代思政教育的理念创新、内容创新、载体创新与方法创新。三是扛起育人天职。要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牢牢把握思政教育的政治属性、战略属性、民生属性,对党和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落细落小落实思政教育的政治责任和主体责任,争做执行者、行动派、实干家。

(作者分别为武汉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武汉大学]副主任)

--> 2024-05-23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74618.html 1 以新气象新作为 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