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多鸡为主,水阔鱼当家。”一方山水,培育一方美味。
近日,新“宜昌十大名菜”评选出炉,宜昌原味肥鱼、鲟龙鱼子酱、风味夷陵黄牛肉、三游神仙鸡、土家腊味合蒸、远安土泥鳅火锅、昭君眉豆煲、屈乡粽橙之恋、金汤魔芋米、宜昌天麻养生汤等榜上有名。
作为一座旅游名城,美食对宜昌旅游的贡献举足轻重,“宜昌十大名菜”随着城市烟火和产业发展推陈出新,不断变迁。
干烧铜鱼、土家抬格子、银针鸡丝、宜昌炕洋芋、清江鱼头、懒豆花等,都曾上榜宜昌名菜。今年的十大名菜,首次上榜的有鱼子酱、黄牛肉、魔芋米、天麻养生汤等美食,而始终稳居榜首的宜昌肥鱼,从昔日的长江“野味”,“游”出了一条规模化养殖产业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元媛 通讯员 刘亚靖
宜昌是肥鱼的原产地和繁育地。诗人苏轼曾赋诗赞美:“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
2014年到2018年间,仅是西坝渔街,就有20多家餐馆,几乎家家都打着长江野生鱼的招牌,一年到头顾客盈门。
2021年1月1日,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启动,拉开了恢复长江生态和渔业资源的帷幕。在保护长江生态、坚决落实禁捕的大前提下,且看宜昌如何发展肥鱼这一标志性美食。
年产肥鱼1500吨
仍供不应求
5月18日,宜昌市点军区梅子瘦身鱼馆,河南游客周俊点了一锅原味肥鱼,奶白色的鱼汤浸润晶莹鱼肉,让他直呼“鲜掉眉毛”。
另一桌,宜昌食客邓如云和家人选择了黄汤肥鱼。“宜昌人口味较重,这锅肥鱼加了黄精,汤略带辣,鱼肉紧实,毫无腥味,肥而不腻。”
肥鱼俗称长江 鱼、江团,是典型的长江洄游性鱼类。每年春天,长吻 从长江中下游开始生殖洄游,上溯到宜昌南津关开阔的洄水区内,逐渐膘肥体胖,鱼肉细嫩鲜美,宜昌人形象地称呼其为“肥鱼”。
近两年来,肥鱼规模化繁育养殖在宜昌快速发展。
“肥鱼生长周期一般需要3年至4年,才能达到4斤的商品规格。去年,宜昌道地食材示范基地肥鱼产量1500吨。”宜昌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杨军说。
枝江康益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是宜昌规模最大的肥鱼养殖基地。春节期间,合作社销售宜昌肥鱼50吨,除供应宜昌本地市场外,还销往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城市。
该基地采取工厂化繁育养殖,在养殖池底修建配套管道输送地下水,实现池水的更新和温度调节,最大程度模拟自然生长环境。因肥鱼喜欢夜间捕食,基地还借助自动化系统,实现夜间定时投喂。
杨军介绍,宜昌在加快肥鱼自主繁育养殖的同时,还与科研机构合作推进“暂养”模式——即在气温较高地区将肥鱼养殖到4斤左右,再转运到宜昌暂养提质。
梅子瘦身鱼馆门前,有18个肥鱼“暂养池”,每个池宽4米、长10米,池水为青龙峡清澈的山泉水。梅子瘦身鱼馆负责人邓明福说,养殖基地的肥鱼长到4斤左右,就会转运到“暂养池”,继续生长1至3个月,才会端上餐桌。“暂养后的肥鱼没有土腥味,肉质劲道,品质上乘。”
点军区科技经信(商务)局局长鄢晓红介绍,该区肥鱼餐饮企业已有20余家。规模化养殖后价格更为亲民,“吃肥鱼已成为来宜昌旅游的打卡项目”。
“接二连三”
做强肥鱼产业链
去年5月,宜昌举办首届肥鱼节,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 鱼(肥鱼)美食地标城市”。
今年5月,宜昌市肥鱼协会成立,邓明福当选首任会长。会员60人,涉及肥鱼养殖销售、餐饮加工、肥鱼文化、养殖技术、营养学等行业。
在楠木溪水库旁,湖北明福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拟投资1.5亿元,建设宜昌肥鱼数智化产业基地,以肥鱼种苗培育、养殖销售、科普研学、肥鱼文化、药膳肥鱼等为核心,打造肥鱼规模化、品质化、品牌化全产业链。
鄢晓红介绍,点军北斗产业园也将为肥鱼产业基地插上智慧翅膀,遥感监测数据实时采集各项渔业参数,实现养殖精准化作业,养殖过程数字化管理。
枝江一尘水产养殖合作社创立“依氮鲜”品牌,开通两条生产线,主要做鲈鱼和肥鱼深加工,并推出肥鱼汤等菜品。目前,宜昌、武汉、江西的线下连锁店正在筹建,将实现从原料到成品、从源头到终端的全流程开发。
邓明福也正在研发肥鱼罐头、自助烤鱼产品,将宰杀整理好的肥鱼用锡纸包裹,配上秘制烧烤调料,保鲜处理后销往全国各地。
杨军介绍,宜昌市水产技术推广站与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科研团队合作,依托优质的水资源,开展肥鱼品质提升关键技术研究,建立高品质肥鱼标准化技术体系。目前,已初步形成集肥鱼苗种繁育、商品鱼养殖、产品精深加工、餐饮休闲于一体的全产业链,预计今年年底,宜昌道地食材示范基地肥鱼产量可达3000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