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2日

让“小馆”打开大窗口

□ 湖北日报评论员 余姝满

阅读提要

博物馆大有大的优势、小有小的特点。无论大小,一座座博物馆都是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人类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的场所,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一道桥梁。

近日,第五批国家一级博物馆评估结果公示,全国共123家博物馆榜上有名。值得关注的是,这份名单中出现了很多“小馆”,有的是专题博物馆,有的是区县博物馆,有的是高校博物馆。

与大博物馆相比,小博物馆“小”的或是体量规模,或是馆藏数量。中国幅员辽阔,许多小博物馆扎根一地,也自有其特色和魅力。比如,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唯一一家县级综合性博物馆。建馆几十年来,青州市博物馆依托悠久历史和文化积淀,形成了独特优势,并不断探索创新,提升展陈和服务公众的水平,游客来到博物馆后,不只能观展,还能进行一系列体验、互动活动。

馆小而有内涵、有趣味,也是“小馆”冲上国家一级博物馆榜单的重要原因。小博物馆有的立足地域文化,深挖自身特色、放大比较优势;有的聚焦细分领域,精准锁定受众群体;有的用数字技术让文物“活起来”,增加沉浸式、互动式的体验,让千百年前的文物展现出新的生命力。博物馆大有大的优势、小有小的特点,一个个小博物馆,凭借其独特性和创新性,成为人们心中的“宝藏博物馆”。比如,大开脑洞的公共教育活动如剧本围读、沉浸式戏剧体验工作坊、多主题研学营,为公众带来文化新体验,让作为区县博物馆的吴文化博物馆,成为不少人心中的“中小博物馆天花板”。

近几年来,“博物馆热”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一些大馆常年是“顶流”,如故宫博物院、三星堆博物馆,以及陕西等人文历史大省的省博。但从整体来看,博物馆呈现“冷热不均”,一边是有的博物馆排不上号、抢不到票,另一边是有的博物馆无人问津、门可罗雀,形成了鲜明对比。小博物馆冲上榜单、飞出“深闺”,更要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大众更多地看见“小馆”的价值,更深入地走进“小馆”。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长势喜人。从大中型博物馆到小型博物馆,从国有博物馆到民间博物馆,博物馆的种类不断丰富。无论大小,一座座博物馆都是研究、收藏、保护、阐释和展示人类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的场所,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一道桥梁。在“博物馆热”之下,小博物馆们在突破资源不足、专业人才匮乏、管理观念落后等方面,需要进一步下功夫。随着“小而美”的博物馆越来越多,由此延伸开去的、扎根下去的历史文脉,就越加走近老百姓,更多人透过“小馆”这扇窗,可以得到更丰富的滋养、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 2024-05-22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74459.html 1 让“小馆”打开大窗口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