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9日

创历史新高!

12.9亿人次“打卡”博物馆

5月15日,观众在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参观。(新华社发)

5月18日,《博物馆建设(二)—湖北省博物馆》特种邮票首发仪式在湖北省博物馆南馆举行,吸引大批集邮爱好者排队购买。这是湖北省博物馆文物第七次登上方寸邮票。(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何宇欣 通讯员 黄敏 实习生 赵博新 摄)

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5月18日在陕西西安举行。记者从活动开幕式上获悉,国家文物局发布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我国博物馆举办展览4万余个、教育活动38万余场,接待观众12.9亿人次,创历史新高。

据国家文物局统计,2023年,我国新增备案博物馆268家。全国备案博物馆总数从2012年的3866家增加到2023年的6833家,平均每1.2天新增一家博物馆,类型丰富、主体多元、普惠均等的博物馆体系初步构建。

同时,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持续完善,我国90%以上的博物馆实现免费开放。

当年轻人爱上“老古董”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现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乐于走进博物馆,“看展式社交”正成为当下年轻人喜爱的社交方式之一。相应地,博物馆也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语言”,用大众更易于接受、理解的方式讲述文物故事,让“打卡”博物馆逐渐成为青年群体的生活方式。

科技范、互动性吸引年轻人

2023年携程相关数据显示,预订博物馆门票的客群年龄中,00后仅次于80后、90后排名第三。各年龄段人群,00后同比增长最为显著,00后文博游订单数同比增长8.2倍,而90后群体增长4.4倍。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特别是年轻人,愿意走进博物馆?河南洛阳博物馆馆长李文初认为,这是因为博物馆不断创新探索,用青春语言讲好文物故事。

与传统的博物馆展示方式相比,现在的博物馆开始注重现代科技手段,充分发挥数字化优势,让文物焕发新生。从湖北省博物馆首次展出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竹简主人“喜”的3D复原头像,到山西北齐壁画博物馆的乐师们再现壁画《夫妇宴饮图》中的古乐演奏场景,再到跟随洛阳隋唐大运河博物馆重走漕运之旅的全息投影……博物馆正在以崭新的面貌与公众见面。

如今,博物馆不仅“颜值”越来越高,同时还拓展着线上线下的产品供给。开发数字IP,开展各种互动活动,开发各类文创产品让游客把博物馆文化带回家,拍摄纪录片,参与文博类综艺……近年来,花样翻新的文物与博物馆叙事方式不断出现,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活起来”了,走进百姓生活,走进年轻人的“备忘录”。

“出圈”文化创意提升文化自信

频频“出圈”的文化创意类节目不仅为博物馆和公众构建了新的连接通道,也为传统文化觅得传承、传播的全新路径,更大地激发了公众,尤其是年轻人对于历史文化的兴趣。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任谭平谈到,当下,博物馆在展览策划中呈现出最直观的两点变化。

一是在内容生产上,以“实体文物”为主体过渡到以“文物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为主体”。博物馆不再满足于单纯展示文物,更倾向于营造一个历史文化语境去诠释文物和文物背后的故事。这也使得展览类型逐渐由“大型通史类展览”向“中小型专题类展览”转变,文物选择逐渐由“国宝类”高级别文物向内涵价值丰富的文物转变。

二是在语言建构上,从博物馆向大众“传播文化”到博物馆与大众“共享文化”。在观众对于展览的参与、反馈中,博物馆面向大众的“单向传播”逐渐被博物馆和大众的“双向影响”所替代。比如,“遇见敦煌·光影艺术展”“福尔摩斯大型沉浸式主题展”等,通过感官刺激、生活化、艺术化结合,激发观众对于文物和传统历史文化的兴趣。

“专业内容+创意策划”牢牢抓住了年轻群体。年轻人爱上文物、爱逛博物馆,最厚实的基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感的不断升级和对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自豪与追捧,彰显了年轻群体的文化自信。

“文博热”碰撞“夜经济”

随着“文博热”的兴起,文旅和经济也随之迎来了一次深度融合,以文博机构为载体带动的夜游经济、汉服旅拍、非遗研学等“新中式”旅游迎来消费热潮。

美团平台数据显示,4月以来,“汉服妆造”搜索量同比增长136%。西安、洛阳等街头,随处可见身着汉服的年轻人在博物馆、遗址公园等景区打卡拍照,摩肩接踵间皆是“贵妃”,文博景区附近不少商铺以汉服妆造店为主。不少民宿或酒店,顺势推出旅拍服务,吸引更多年轻人预订入住。

博物馆夜游项目作为文旅一体化的新鲜血液,正逐渐成为夜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和“夜经济”两者看似不相关,却在沉浸式业态的营业方式影响下巧妙碰撞,实现了融合。如上海试点博物馆夜游项目,国家博物馆在暑假每周日延长开放时间至晚9点,故宫举办了“紫禁城上元之夜”活动等。

“文博热”既是文化消费需求旺盛的生动缩影,也是增强消费信心的积极信号。(综合新华社电)

--> 2024-05-19 创历史新高!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74156.html 1 12.9亿人次“打卡”博物馆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