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金凌云 通讯员 毛晓娜 张熊鑫
走进枝江市董市镇曹店村,大朵月季鲜艳绽放,院落整齐有序,道路宽敞整洁。
水稻、瓜果、苗木、水产各色产业,处处显生机。
李传平原是武汉某教育培训公司和广告公司的总经理,2011年,他回到家乡,当选为曹店村党支书、村主任。当时,村集体负债较多。
去年,曹店村集体收入超过12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3万元。
曾经遭遇挫折
2018年,曹店村成立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并由村集体投资成立宜昌市谷生原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村民以土地入股,并平等享有公共资源股份,公司则从市场角度面对不同市场主体和经营行为。
李传平既是合作社理事长,又是企业董事长。每年集体资源发包时期,李传平都犯难:继续对外承包还是由村集体自己经营?
租赁或发包是村集体经济最常采用的一种盈利方式,风险小,收益稳固。
“村里有30亩水塘,发包出去,一亩水塘200多元,30亩6000多元,水塘里的鱼卖得再好跟村里也没有关系。”李传平算了一笔账,对外租赁旱涝保收,但享受的资产收益不到价值的20%。
“既然成立了公司,有了对接市场的渠道,可以探索怎么把村里经济盘活。”李传平决定尝试参与经营。
他与接洽的市场主体商议,村集体出资产,参与养殖、销售全程,资金、设备、技术由市场主体承担,以四六分成的形式,风险共担、收益共享。
第一年,养殖对虾丰收,获得了5.4万元的收入。但好景不长,第二年9月,正值对虾成熟时节,气温骤降,影响对虾入笼,产量下降,收益降至不到2万元。
收虾在每晚10点和凌晨4点前,过磅、算账、收虾、销售等任务村里都要承担。村干部有限,疲于应对,加之风险不可控,最终鱼塘改回固定收益。
整合资源建立优势
一头闯入市场,却难以适应市场波动。李传平意识到,身处农村对市场的规律把握仍有局限。
调整思路,合作社的优势就是整合资源。曹店村一共3800亩土地,其中大部分都在村民手中。过去,村里发展水稻和白玉瓜,没种出名堂。
合作社最大的优势就是资源整合,公司对外贷款300万元,改良土壤,建设连片基地,并将水、电、气、路全部提档升级,把基地建好,吸引市场主体。
他带着村干部跑市场,先后引来优质水稻、脐橙、小水果、月季苗木、渔业等市场主体。村里与策划公司合作,打造农产品品牌“曹店果果”,并依托月季园和开心农场特色采摘基地,打造了2.1公里的旅游观光环线。现在,曹店果果、曹店生态、曹店月季园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品牌。
仍是30亩水塘,提档升级后,李传平以每年最低固定收益+提成的方式,对外承包。“水塘每年上交3万至4万元固定收益,当市场主体收益超过100万元时,超过的部分以10%向村集体提成。”
同时,村集体公司内部成立起劳务公司,优先为市场主体供应本村劳力。新民瓜果专业合作社专门从事水产、水果初加工,高峰期可以容纳近200人务工。
62岁的村民黄继平在月季园务工,每天干活8小时,收入100元,老伴在“曹店果果”基地务工。老两口每年务工收入近6万元。加上13亩土地流转和种植收入,日子过得相当惬意。
李传平介绍,2016年,村民主要经济收入占比中,一产占70%左右。眼下,村民收益80%来自务工和观光服务收益,一产仅占20%,收入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用经营的思路发展农村
从建设管理一个村,到经营一个村,李传平认为最重要的是思路。
去年,村里建路边装饰砖墙,一道砖原本计划砌12厘米宽。有村干部提出,村民会在这里叫卖自家农产品,12厘米宽,菜篮子放不稳。
经过商议,村里最终决定将装饰砖墙改为30厘米。一道装饰墙,现在成了村民的售卖台,既改善了公共设施,又能方便村民经营。
去年,村里在月季园旁开辟出一块休闲场地,借鉴策划“淄博烧烤”,引来不少游客。今年,村里直接搭上棚子将其改成食堂,前不久,月季园迎来了178人的研学队伍,食堂正式开张。
2023年,曹店村村办企业收入达到580万元,为集体增收120万元。
2021年起,枝江市印发激励村干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指导方案,对村集体主导兴办企业和集体经济发展予以奖励,把集体经营性收入与村干部工资收入挂钩。方案提出,村党支部书记担任理事长,村干部在合作社中交叉任职,对村干部主导兴办集体企业(含经营主体)取得相应经营收益的,按企业总股份的10%给予激励股权。这一激励制度下,枝江连续三年奖励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工资860万元,并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成效显著的10个村集体,给予每村5万元奖励。
“产业发展好了,集体经济收入提高了,大家都有获得感。”村干部汤顺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