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5日

涵养千年文脉 滋养美好心灵

——我省博物馆“大学校”致力于教育和研究

辛亥革命博物院“博爱学堂——少年中国说”研学思政课。

湖北省博物馆“礼乐学堂”敬老课程活动现场。

工作人员对赴美展出文物状况进行查验记录。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由青年策展团队打造的原创展览。

“小小考古人”研学活动。

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湖北主会场活动定于5月16日在襄阳举行,届时除“上新”新馆新展外,还将围绕主题举办系列精彩纷呈的活动。各地博物馆也将按照统一部署,开展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活动。

“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近年来,我省各级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2023年全年全省博物馆接待观众达4600多万人次,举办各类展览1200多个,开展各类线上线下活动逾2万场次。博物馆“大学校”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物质需求、社交需求等多层次、多元化的美好生活需要。

依托馆藏特色 打造一批叫得响的教育品牌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辛亥革命博物院“博爱学堂——少年中国说”研学思政课,将观影、演剧、实地踏访、历史知识PK等相结合,吸引众多青少年沉浸式参与其中:在林觉民《与妻书》前,感受热血青年的真挚情感;在彭刘杨三烈士就义处,致敬慷慨就义的英雄;齐声诵读“少年中国说”,抒发自强不息的凌云壮志……

该项目与省博物馆“献给银发族的爱”敬老系列活动,在两届全国文博社会教育十佳案例宣传推介活动中接连入选“十佳案例”,充分展现了我省文博社会教育工作的专业水平。

教育已成为新时代博物馆传承文化使命的重要目标和神圣职责。近年来,我省文博系统通过馆校合作、研学基地建设、教育项目示范等,进一步拓展教育方式,拓宽服务人群,打造了一批叫得响的教育品牌,努力办好博物馆这所“大学校”。

省博物馆坚持走社会教育多元发展之路,积极开展分众文化服务,力求线上线下广覆盖,打造无边界博物馆。针对聋哑人士、视觉障碍人士、留守儿童持续开展“心手相连”“让我的声音做你的眼睛”“礼乐伴你快乐成长”等活动,彰显博物馆教育工作的温度。该馆以“礼乐学堂”为代表的教育品牌,已构建六大体系300余个课程,多角度、全方位弘扬荆楚文化,获国家级奖项和荣誉60余次。

除“礼乐学堂”外,“博爱学堂”“行走的课堂”“孝礼雅塾”“61号·红途”“小小考古人 研学盘龙城”等一批彰显荆楚文化特色的品牌教育项目,在我省各地博物馆生根开花,在业内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称,长期以来,省文化和旅游厅高度重视全省博物馆教育工作,全力推动全省博物馆依托馆藏资源、特色展览讲好荆楚故事,开展“我们的节日”、大思政课教育等系列活动,会同省教育厅开展“百万学生走进博物馆”近万场次。全省博物馆社教团队不断融入志愿者力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2015年以来,线上线下参与全省博物馆教育活动人数超2亿人次。同时,我省文博系统积极实施“博物馆+”战略,促进博物馆与旅游、科技、传媒等跨界融合发展。

加强研究利用 搭建博物馆与公众沟通桥梁

湖北是长江径流里程最长的省份,是距今百万年的古人类重要发祥地、东方人类的故乡,是农耕文明发源地、长江中游持续千年的文明中心,见证了曾国的传奇、楚文化的璀璨夺目。收藏在我省各地博物馆里的文物,是千年文脉的重要载体。

我省文博系统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深化馆藏资源的本体研究和价值阐释,为展览展示、社会教育、文化传播提供有力支持,进一步搭建博物馆与公众沟通桥梁。

省博物馆三年发展计划(2023——2025年)指出,要系统加强保护研究。依托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金属文物保护和纸质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湖北工作站、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发挥在相关领域的领军作用;围绕湖北历史文化研究、长江文物保护利用研究等重点领域,推动特色科研体系构建;与相关高校、科研机构加强战略合作,打造跨区域、跨学科研究平台,构建博物馆产学研用创新体系。

2023年,该馆主持的《曾侯乙墓与先秦历史文化》获“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专项规划;参与的国家社科基金“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所见东周人物人名用字及其族系诸问题研究”进展顺利;编撰的《楚国八百年》入选“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新成立的学术研究中心邀全国名家做客荆楚文明讲坛,与公众共享最新研究成果。

省文物事业发展中心从2022年起,在省文化和旅游厅指导下,通过诸多开创性工作和不懈努力,组织编纂出版了两部《湖北文物年鉴》,填补了湖北文物年鉴空白。两部年鉴结构完整、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内容丰富、文字精炼、图文并茂,取得良好反响。其中,首部年鉴的出版发行获评“2023年度湖北文物十大事件”。

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强化自身研究和展示特色,将最新学术成果转换为展览陈列和遗址展示,先后斩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全国考古遗址保护展示十佳案例”“世界最佳遗产项目”等业界最高奖项。《长江万里青——长江流域青铜器精品展》《玉神——石家河玉文化特展》等多个原创展览,从大纲编写、内容形式设计、施工、文物运输布展、观众讲解服务、总结反馈、图录编写等“一条龙”,均由该院青年策展团队独立完成。从扎实的研究成果出发,颇具现代感的“年轻型”展览,令人耳目一新,受到广大观众和网友追捧。

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对200多位革命先烈进行系统性研究,从理想信仰、家国情怀、斗争精神等方面提炼其精神,以观众体验视角策划教育活动,通过开门办馆、多元融合,用心用情用力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场馆成网红打卡地。

参观人数屡创新高

博物馆“大学校”涵养文脉滋养心灵

随着博物馆发展活力不断释放,“到博物馆去”早已融入群众日常生活,成为公众假期出游、休闲的优先选择。博物馆“大学校”更是成为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课堂”。

数据显示:我省博物馆参观人次屡创新高。2023年全省博物馆全年共接待观众4672.9万人次,比2022年增长100.05%,实现翻番;比2019年增长16.8%,创历史新高。今年“五一”小长假头三天,全省博物馆共接待观众约151.94万人次,同比增长39%。其中,省博物馆“五一”当天迎客约2.49万人次,创单日参观人次新高。入馆观众中,年轻群体居多,30岁以下占6成,25岁以下占四成半。

“五一”劳动节期间,我省各地博物馆各显神通,为公众带来博物馆奇妙之旅。来自全国各地及海外的观众,在省博物馆“睡虎地秦墓出土简牍”展,深入了解“秦朝打工人”喜的人生,见证沉睡千年的中华简牍“活”起来;在武汉博物馆“明万历文物专题展”,穿越时空隧道,沉浸式领略大明风华。中国建筑科技馆(建筑博物馆)精心推出“高迪:瞬时即永恒”展,则让武汉观众在家门口就能体验多姿多彩的世界优秀文化艺术。

与此同时,“凤凰故国——青铜时代曾楚艺术展”正在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热展,汇集来自湖北5家博物馆的263件/组展品,其中包括数件出自荆州马山一号楚墓的丝织品。在专业团队的持续研究和努力下,楚国服饰穿越时空被“复活”,赢得海外观众赞叹不已。在中外频繁交流合作中,博物馆正成为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力感召力、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展示文化自信的重要阵地。

随着“博物馆热”持续升温,观众到博物馆去不再单纯看热闹,更注重关注文物背面的历史文化内涵。近年来,我省各地博物馆迎来的青少年研学团队大幅增加,普通观众对讲解服务、深度观展、沉浸式体验等的需求也更为突出。

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统筹推进我省不同区域、层级、类型、属性博物馆均衡化、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优化服务供给,提高服务水平,拓展服务形式,让博物馆“大学校”涵养千年文脉、传播文化力量、滋养美好心灵的功能更加凸显。

--> 2024-05-15 ——我省博物馆“大学校”致力于教育和研究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73658.html 1 涵养千年文脉 滋养美好心灵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