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4日

跨入世界级公园朋友圈

——恩施大峡谷—腾龙洞世界地质公园探访

恩施大峡谷“一炷香”。 (恩施大峡谷景区供图)

“五一”假期,游客在恩施大峡谷景区游玩。(恩施大峡谷景区供图)

腾龙洞地质遗迹—流石坝。(利川腾龙洞景区供图)

恩施大峡谷。 (恩施腾龙洞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局供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蔡俊 通讯员 杨佳军 张宝训 在距今5亿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沧海桑田,恩施大峡谷—腾龙洞世界地质公园,用数亿年时光惊艳了世界。

北京时间3月28日凌晨,在法国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第219次会议上,湖北恩施大峡谷—腾龙洞地质公园成功入选世界地质公园。这是我省继神农架、大别山之后的第三个世界地质公园。

恩施大峡谷—腾龙洞世界地质公园有何奥秘?又有哪些不一样的特质?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三大地质遗迹世界罕见

恩施大峡谷—腾龙洞世界地质公园位于恩施州利川市和恩施市境内,南北最大宽度为41.11公里,东西长约42.36公里,总面积679.19平方公里。公园主体范围以清江为轴线,西南起于利川市腾龙大桥2.6km处,东南至车坝河附近,北部靠近板桥镇与重庆交界处,南部在团堡镇境内。公园涉及恩施、利川境内60个行政村,约12万人。

地质学家研究表明,恩施大峡谷—腾龙洞世界地质公园属沉积盖层台褶带构造区,自三叠纪(距今2.5亿年~2.03亿年)中期以来,沉积连续,变形有序,且抬升强烈。在此背景下,发育连续完整的显生宙地层古生物景观,典型的侏罗山式褶皱及相应的盆岭地貌景观,大型水系侵蚀形成的深切峡谷景观以及罕见的多层立体式喀斯特景观,造就了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

“恩施大峡谷-腾龙洞世界地质公园是一个以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岩溶地貌和构造地貌类型为核心特征的地质公园。”恩施腾龙洞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局局长谭志雄介绍,公园内现已查明地质遗迹79处,其中世界级地质遗迹3处,分别是腾龙洞、清江伏流和恩施大峡谷石柱林。

腾龙洞是世界特级洞穴,旱洞洞口高74米、宽64米,现已探明长度达59.8公里,容积总量居世界前列。腾龙洞山中有洞,洞中有山,旱洞水洞相通,集山、水、洞、林于一体,以雄、奇、险、幽、秀而闻名中外,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六大旅游洞穴之一。

发源于利川齐岳山的清江,流经利川盆地进入腾龙洞,在这里跌落30多米形成气势磅礴的“卧龙吞江”壮丽景观,清江在此被“吞”入地下,形成长16.8公里、落差165米的地下伏流,经黑洞流出地表,进入雪照河,形成世界罕见的地下伏流景观。

恩施大峡谷是罕见的“地缝—天坑—岩柱群”同时并存的复合型喀斯特地貌。镇谷之宝“一炷香”是地球上稀有的单体三叠系灰岩柱,高度为150米,柱体底部直径6米,最小直径只有4米,傲立于群峰之中千万年。在七星寨景点,3平方公里范围内有62座石灰岩石峰石柱,石柱高20米—285米,它们拔地而起,密集分布,似丛林,形成全球罕见的石柱式峰林。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李江风教授介绍,恩施大峡谷—腾龙洞世界地质公园保留了距今5.39亿年的寒武纪早期以来的海、陆完整沉积记录,是中国南方亚热带岩溶地貌类型的代表地区之一。以腾龙洞洞穴系统、清江伏流、大峡谷“一炷香”为代表的石柱式峰林等地质“留痕”,生动记录了自青藏高原隆升以来鄂西山地喀斯特地质地貌和水文地质多期次演化的完整序列,具有极高的国际地学价值和全球对比意义。

保护与开发并举

5月8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利川腾龙洞景区,映入眼帘的便是地质科普陈列馆,进入馆内,数十名游客正驻足游览展陈的矿石和地质遗迹。

景区副总经理李恒达介绍,为向游客科普地质知识,景区去年投资建设了陈列馆和科普馆,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参观,寒暑假前来研学的学生人数过万。今年,景区还将投入600多万元,重新装修打造景区大门,建造世界地质公园主题碑和游客休息区。

“一直以来,我们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开发,绝不破坏洞穴系统和清江伏流等地质遗迹。”李恒达说,今年,景区对光影秀等项目进行提档升级,为了保护洞穴系统,景区分批转运设施设备,搭建了10多米高的脚手架,寻找地面支撑,安装各类光影设备。前前后后算下来,建设成本增加了150万元。

为确保游客安全,景区时常需要加固洞内的危岩,施工人员放弃使用铆钉直接嵌入岩石的方法,同样采用地面支撑和保护性加固等“笨”办法,保护洞穴墙体原始外观。

谭志雄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世界地质公园有三个重要目的:一是保持一个健康的环境;二是进行广泛的地球科学教育;三是促进本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恩施州坚持资源保护与发展利用并重,充分利用独特地质资源、优良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实现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我们与省地质局第二地质大队合作,在景区‘一炷香’、七星寨、云龙地缝、小楼门等区域安装了230多台地质监测设备,实时监测地质变化情况。”恩施大峡谷副总经理杨宣凯介绍,该景区成立了环境保护委员会,制定了《恩施大峡谷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在景区开发过程中,注重山体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地质灾害和危岩治理累计投资超过2亿元;景区自建生态湿地污水处理站,投资建设3500余个生态停车位和新能源车位,购置环保车以应对紧急环保突发事件。

让地质遗迹“活起来”

5月9日,恩施大峡谷—腾龙洞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迎来了恩施市芭蕉侗族乡初级中学的330名师生。

“进行地质科普教育,能够吸引孩子们自主探究学习。”带队研学导师杨威老师表示,在地质公园博物馆,学生们近距离观看恩施各地的地质遗迹标本和典型岩溶地貌,感受腾龙洞、大峡谷独特的地质奇观。

“去年9月以来,我们接待了中小学研学团队30多个,年均接待人数近8万人。”地质公园博物馆负责人张琪介绍,这两年,恩施地学旅游、研学持续升温,成为地质遗迹保护与发展的重要渠道,各地也相继建设地质遗迹科普长廊、陈列室等阵地,进一步打造成了文化景观,让地质遗迹“活起来”。

4月26日,由恩施腾龙洞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局和利川市林业局举办的一场世界地质公园科普宣传活动走进“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团堡镇野猫水村和宜影古镇社区,吸引100余名村民、游客驻足观看。

野猫水村距离利川城区20公里,位于318国道沿线,地处恩施大峡谷和腾龙洞之间,到两大景区均只需半小时车程,区位优势明显。近年来,得益于地质公园景区的带动,780多户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利川市民胡谋在村里开了一家阳光土灶农庄,主营土家刨汤宴,每年收入近200万元。今年“五一”期间,许多外地游客慕名前来游览世界地质公园,他家的农庄日均接待200多名游客。

宜影古镇社区是恩施大峡谷—腾龙洞世界地质公园的合作伙伴,社区打出“我家就在世界地质公园”的宣传口号,吸引不少避暑游客在此旅居。

“候鸟”周素芳是广西桂林人,去年8月,她和老伴开着房车到全国各地旅游。从网上了解到恩施大峡谷—利川腾龙洞世界地质公园的信息,老两口便来到野猫水村“考察”。

“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湖,气候凉爽宜人,适合长期定居。”周素芳夫妇被眼前的环境所吸引,在村里住了一晚后,第二天便在宜影古镇买了一套避暑房。

野猫水村村委会主任冉从巍介绍,近年来,该村民宿、农家乐如雨后春笋,先后“生长”出60多家,夏季日均可接待700余名游客,带动200余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全村民宿年收入600万元以上,避暑康养旅游成为全村的主打产业和优势产业。

拿稳用好世界级名片

恩施大峡谷—腾龙洞地质公园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2006年,至今已走过18年历程。2006年,省国土资源厅批准建立湖北利川腾龙洞省级地质公园。2007年,利川腾龙洞和恩施大峡谷合并建立腾龙洞大峡谷地质公园。2009年,经省国土资源厅批准,更名为湖北腾龙洞大峡谷地质公园。2019年,恩施腾龙洞大峡谷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复命名为国家地质公园。

2020年以来,恩施州委、州政府立足资源优势,启动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工作,成立了州创建世界地质公园工作领导小组,聘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李江风教授团队,开展资源调查评价等工作。创建恩施大峡谷—腾龙洞世界地质公园连续五年被列入州政府工作报告,并作为重点工作持续推进,经过近4年不懈努力,今年3月,恩施大峡谷—腾龙洞地质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

如何拿稳用好这一世界级名片?恩施州副州长杨盛僚表示,将围绕全州“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战略定位,充分发挥世界地质公园品牌效应,秉承“颂造化之神奇、谋区域之常兴”的发展理念,探索“两山”理念转换路径的“后半篇文章”。

接下来,恩施州将进一步优化管理机构职能,配强管理力量,完善资源监测体系,以数字技术赋能智慧公园建设,提升公园管理水平,持续擦亮世界级“金字招牌”,将世界地质公园纳入国内国际营销的重点,贯穿于国际旅行商大会、“凉交会”、土家女儿会、武陵文旅大会等宣传推广活动之中,扩大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积极开展合作交流,支持指导园内景区及合作伙伴优化服务、提升品质,鼓励园区居民和市场主体参与地质公园建设,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

--> 2024-05-14 ——恩施大峡谷—腾龙洞世界地质公园探访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73561.html 1 跨入世界级公园朋友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