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2日

零碎“巴掌田”变成整块“高产田”

——宣恩县“小田并大田”改革试点探新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泉 鲁腾 通讯员 向利雄 冉毅

春耕即至,泥吐芬芳。

走进宣恩县高罗镇麻阳寨村,一丘丘形状各异的“巴掌田”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块块没有田垄的大田。在一块面积达80亩的大田里,年前种植的羊肚菌已采收完毕,连片的大棚也已拆除,务工的村民打开灌溉渠,清水入田,旱地变水田。2台旋耕机往来穿梭,2天的工夫,田便整好了。

“就等着水稻秧苗下地了。”务工的村民说,搁以前,光整田就得十天半月。

这些变化源于宣恩县去年以来实施的“小田并大田”改革试点。作为全省唯一的山区试点县,该县承载着为山区县市探路“农田增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使命。

整合的不仅是田块

“亩均收益不到200元,这地你愿意种吗?”

“最小的一块田仅1分地,怎么耕种?”

“90%以上的青壮年都在外打拼,在家的都是老幼妇孺,地谁来种?”

今年3月初,春寒料峭。站在麻阳寨村的田间地头,该村党支部书记黄良春一连向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抛出三个问题。

在宣恩县乃至整个武陵山区,黄良春的“三问”带有普遍性。

麻阳寨村位于宣恩县南部,四面环山,一条鱼洋河穿村而过,河谷地带土地相对平整,曾有“宣南粮仓”的美称。全村6600余亩地,根据耕种条件差异,切分成1万多块,按人头平均分配给1426户村民耕种,多户共耕一块田的现象较为普遍。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外流,土地撂荒现象日益突出。

2023年,湖北省选择10个县市区,开展“小田并大田”改革试点工作,宣恩县是其中唯一的山区县。事实上,在此之前,麻阳寨村早已迈出探索性的步伐——

早年,黄良春也不愿留在村里种地,外出打工多年后,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开始思考麻阳寨村的土地出路问题。

“没人种,我就自己种。”黄良春说,他将村里部分闲置土地从村民手中流转过来,逐步合并周边100多户120余块零散小块田。截至去年底,形成80亩稻菌轮作、120亩稻油轮作两块大田。接着,他又整合村里的农机设备,成立农机合作社,实现机械化耕作。

他算了笔账:原来田块分散,机械耕作1亩田成本为200元,现在集中连片耕作,成本降到120元。过去单纯种水稻或玉米,每亩收益不到200元,现在通过稻油轮作,每亩收益达到1200元至1500元之间,稻菌轮作每亩收益甚至超过4000元。

去年,村里启动“小田并大田”试点工作后,黄良春又以村集体名义,一次性流转村民土地500亩,引进3家市场主体,投资新建了300亩大棚,打造菌菜轮作示范园,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突破60万元。

“什么叫大田?在平原或丘陵地区,一块田达到上百亩甚至数百亩才能叫大田,但在山区,很多田块不到1分地,只要通过由小并大,满足基本的机械化耕作,达到整合资源、降低成本,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我认为改革的目的就达到了。”宣恩县农业经济服务中心主任谭德浩说。

破除的不仅是田坎

“推进‘小田并大田’改革试点,我们遇到的最大障碍,来自如何破除田块之间的那道坎。”宣恩县李家河镇上洞坪村党支部书记郭伟说。

上洞坪村是宣恩县“小田并大田”的另一个改革试点村,2020年由上洞坪村、黄柏园村、下洞坪村、田幺坪村、关洞坪村合村并组而成。

“在平原地区,同一地段的田块耕种条件可能大体相当,但在山区可能就千差万别。因此,田坎在农民心中更加根深蒂固,难以破除和更改。”郭伟说。

去年下半年,上洞坪村启动“小田并大田”改革试点。为打破户与户、组与组的界限,化零为整,盘活全村的土地资源,村“两委”拟对纳入试点范围的土地进行了平整清障、破除田坎改造,但遭到不少村民的阻拦。“你们把地都整到一块去了,各家的地大小和位置都搞不清了,今后我们要收回自己的地,咋搞?”村民杨军说。

为此,该村多次召开村民小组会议,做村民的思想工作:破除田坎改变的只是地块的形状和位置,不变的是承包关系和确权面积。若有村民将来要收回自己的土地,村里会提供同等面积、耕种条件更好的土地。经反复沟通解释,村民的顾虑消除了。

破除田坎实际上是革新观念——

“过去,农户之间常常为了田块界线发生矛盾。田坎破除后,纠纷少了许多。”郭伟说,通过“小田并大田”,上洞坪村“大田”面积发展到1200亩左右,修建了机耕路、灌溉沟渠等配套设施,引进恩施硒谷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油菊”轮作,带动村民种植万寿菊和堇叶碎米荠(俗称:“野油菜”)2000亩。去年,该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90万元。

“破除了田坎,消除了界限,田不分彼此,村里农田改造、修沟建渠等工作就好做多了。”麻阳寨村党支部书记黄良春指着一处界线桩说,这块地此前分属村民黄秀彩和黄雨莲,两家曾经为田地分界闹矛盾,村里组织调解过三次,最终定下了这个界桩,现在两家不再纠结谁多占一分。“等这一季油菜收割完,就平掉这个田坎,种植水稻。”

增加的不仅是面积

在椒园镇白泥坝村新开垦的300多亩“大田”里,油菜长势正好,一颗颗细长饱满的果荚挂在枝头。

白泥坝村党支部书记周英才介绍,这里原是一片烂石田,2022年村“两委”积极申报,将这片低效残次林地纳入宣恩县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该项目涉及198个地块166户农户,总投资900多万元。整治过程中,清理石块量1.6万方,从其他地方运土回填4万方。清表除障、护坡填坎后,按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新建了灌溉池、给排水渠和4.2公里的田间道路,增加了土壤肥力。通过整治,新增有效耕地面积200多亩。

2023年9月,整治项目尚未完工,村里能人吴富森就找到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抢”到了这块地的经营权。“农户每亩地增加了300元租金收入,村集体每年也有3万元的分红。”周英才说。

受益于全域国土综合整治项目的还有椒园镇洗草坝村。整治前,洗草坝村一块200余亩的滩涂地长期受水患影响,逐渐荒芜。通过实施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和生态河堤建设等,让这块滩涂地变成了优良水田。

宣恩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与平原地区不同,受地形地貌限制,山区田块小,高低落差大,耕种条件不一。因此,“小田并大田”改革并不是简单的田块合并,还涉及土壤改良、田间道路与灌溉设施建设等,每亩成本几乎是平原地区的3至5倍。

“白泥坝村和洗草坝村这两个土地整理项目,最能体现山区‘小田并大田’的特点,但又是最难推广和复制的。”谭德浩坦言,还必须进一步探索,找到更符合山区实际、适应不同土地条件的改革路径。

--> 2024-05-12 ——宣恩县“小田并大田”改革试点探新路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73302.html 1 零碎“巴掌田”变成整块“高产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