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1日

母之教泽,温暖且深远

□ 甘武进

“每天天刚亮,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她看到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胡适的母亲仁慈、温和,但很有原则。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打骂批评孩子,体现了对孩子的尊重,但在原则问题上也毫不含糊,惩罚严厉。“……她气得大哭,请了几位本家来,把五叔喊来,她当面质问他,她给了某人什么好处。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胡适先生自己认为,他的性格是深受母亲影响的。

团结出版社出版的《母爱的学问:名家忆母亲》一书,精选了三十九位名家回忆母亲的散文辑结而成。每篇故事都是从母爱和教育的角度切入,编者又对每篇文章从教育的角度进行点评,找出爱的教育规律,凸显母爱的教育意义。这里既有老舍、史铁生和莫言等著名作家,也有丰子恺、季羡林与袁隆平先生等。每位名家通过细腻的笔触讲述自己与母亲的故事,那些生动的片段是他们心底最深刻的记忆,因而能唤醒读者的共鸣:无私、温暖的母爱滋养着我们长大,教育我们成人;母爱,始终是我们最坚实的后盾。

老舍笔下的母亲勤劳诚实,聪明能干,乐于助人,性格柔中带刚。母亲会刮痧,会给孩子们剃头,给少妇们绞脸,“凡是她能做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她宁吃亏,不斗气”。老舍考入师范学校。“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做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只要儿子有出息……”老舍说,母亲不仅仅给了他生命,而且实施了真正的生命教育。他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他生命中的一切,都是母亲给予的。

丰子恺九岁时父亲去世,他的母亲承担了严父与慈母的双重角色。“我三十三岁时,母亲逝世。我家老屋西北角的八仙椅子上,从此不再有我母亲坐着了……”“我曾经全部接受了母亲的慈爱,但不会全部接受她的训诲。所以现在我每次想象中瞻望母亲的坐像,对于她口角上的慈爱的笑容,觉得十分感谢,对于她眼睛里的严肃的光辉,觉得十分恐惧。这光辉每次给我以深刻的警惕和有力的勉励。”慈爱的笑容,能够给丰子恺温暖和幸福,严肃的光辉则给他以深刻的警惕和有力的勉励。

“我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土,离开母亲。”季羡林的母亲慈祥、善良、勤劳、坚韧。他的母亲虽然“一个字也不识,活了一辈子,连个名字都没有”,但她把全部的爱都给了孩子。“母亲不知从哪里弄了点月饼,给我掰了一块,我就蹲在一块石头旁边,大吃起来……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都留给我吃了……”离开故土,离开母亲,成为季羡林“永久的悔”,而不能看到自己的孩子厮守在身边,也是他母亲永远的痛。

生母去世时,肖复兴不到八岁。他不得不与后妈相处。有一天,他把妈妈生前的照片翻出来挂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以此向后妈示威。“怪了,她不但不生气,而且常常踩着凳子上去擦照片上的灰土……”爸爸与她商量着,把照片取下来,她总是说:“不碍事儿,挂着吧!”肖复兴对她产生一种说不出的好感……到后来觉得后妈一点儿不比亲妈差。后妈用自己的真诚,赢得了信任,也教会孩子如何待人接物。

母之教泽,温暖且深远。全书主题鲜明,以爱动人、以情感人,通过细腻温暖的笔触,真实的情感唤起人们对母亲无尽的爱与思念之情,甚至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每读一篇,都仿佛能回忆起为人子女与母亲在一起的点点滴滴,也道出了母亲对自己的启蒙与影响,关爱与威严,让读者真切地体悟到母爱的温暖、质朴与无私,引导父母和读者领会教育的本质以及母爱教育的意义。本书既是一本散文佳作,也是教育家与各界大家就母亲教育问题进行的一场暖心“对话”。

--> 2024-05-11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73204.html 1 母之教泽,温暖且深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