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0日

省环境保护政府奖获奖集体谷城五山镇堰河村——

风景变“钱”景 青山成金山

湖北日报通讯员 余桃晶 李丹 袁悦

近日,走进襄阳市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四面山峦春意盎然,千亩茶园青翠欲滴,村中民宿古色古香,仿佛置身于清幽静谧的世外桃源。

从鄂西北一个无优良区位、无交通优势、无优质资源、无优势产业的“四无”乡村,到先后荣获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等殊荣,30年来,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坚持走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特色产业之路,成功打造了生态新农村建设的“五山模式”堰河样本。

从砍山毁山到护山养山

“见山山秃头,见路路断头,见水水断流,见人人犯愁。”这是上世纪90年代堰河村最真实的写照。由于地少山多、资源匮乏,村民长期砍伐树木、挖黄姜、卖砂石,生活陷入“生态破坏—贫困落后”的恶性循环。

1992年,村党支部书记闵洪艳上任之后,开始寻求堰河村的发展出路。闵洪艳提出:“村里要致富,出路是管好山、护好水、修好路、育好人、建好村。”

1993年,该村定下茶产业三年发展计划。此后,堰河村在石渣土上开启种树模式,他们用钢钎、八磅锤,硬是从石头上凿出种树的坑。茶园、杜仲林、松杉林、花椒园……村里山场全都披上了绿装。

绿色经济很快成为全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村民们依托茶产业逐步摆脱了贫困。

好风景变成好“钱”景

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村里的环境面貌也要靓起来。

2003年,堰河村建立起“垃圾不出村、污水不入河”的村规民约。每个小组设垃圾分类中心并安排专职保洁员,每户配置3个垃圾桶,一个装湿垃圾、两个装干垃圾。到现在,垃圾分类的传统在堰河村已持续了20多年。

为了让村庄更加和谐美观,堰河村聘请专业团队对全村住房、景观进行统一规划改造,引导村民打造以黄土墙、花窗、古门、青砖灰瓦、小回廊为特点的鄂西北民居风格。

2007年,堰河村成立了堰河村生态旅游经济专业合作社,探索出“统分结合”的合作经营机制——统,就是对从事旅游经营的农户实行统一标准、统一价格,做到明码标价、童叟无欺;分,就是在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的基础上,鼓励农户开发特色产业和特色菜品。

如今,堰河村已建成农家乐120余家,全村一次性可接待1200人入住。2022年,全村年综合旅游收入突破2亿元。在发展生态旅游的基础上,堰河村注册“堰河香”农产品公共品牌,专售茶叶、木耳、香菇、腊蹄子等土特产品,品牌旗下各类农产品年销售额达7000万元。

--> 2024-05-10 省环境保护政府奖获奖集体谷城五山镇堰河村——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73131.html 1 风景变“钱”景 青山成金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