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0日

掂一掂“洋院士”的含金量

□ 湖北日报评论员 周磊

阅读提要

每一次对学术荣誉公正性和权威性的捍卫,都是在为科技自立自强营造更加健康的发展态势。求真的学术研究,纯粹的荣誉头衔,公平的评价标准,都是催生科研成果的必要条件,对“假面具”必须坚决戳破,不能给投机取巧者以可乘之机。

连日来,国内多家学术机构和媒体频发“喜讯”,祝贺某某某“当选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跻身世界一流学术行列”。另有媒体披露,欧洲自然科学院的院士证书,可能只需要花费40万元即可买到。一时之间,这个“洋院士”头衔引发广泛质疑:到底是学术荣誉还是商业交易?

在国人心目中,“院士”是学术界的最高荣誉,是极具权威性的存在。“欧洲自然科学院”号称由“多国科学家、学术团体创建”,是国际上“跨地域和学术领域认可度最高、影响最大的科学组织之一”。近年来,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呈现井喷态势,数量2年内增加3倍且中国学者扎堆,其中不乏高校教授和科技公司创始人。基于此,欧洲自然科学院是否出售院士,该学院是不是“山寨组织”,代办机构花钱“包过”是否属实,有待相关部门秉持对学术尊严负责的态度查证虚实。

这个“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的实际含金量几何,尚有待查证,但值得关注的是,海外博士、院士头衔等引发质疑的现象,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为何那么多人热衷于“洋院士”头衔?当前,国内学术界仍然很看重头衔和身份,学术评价头衔化、人才评价唯帽子论等问题较为突出。有对伪头衔、假荣誉的需求,就有操持“金钱换荣誉”的生意经,甚至出现产业链。如某高校曾斥资1900万元,在菲律宾“培养”博士自抬身价。之所以会有这种现象出现,有的是想借“洋帽子”糊弄人,有的是想把“洋帽子”当砝码,目的都是企图以此加持,获取更多配套资源。

重新掂量外籍院士,并非对其含金量一概否定。事实上,不同国家的院士评选标准,以及其对应的学术地位和含金量不尽相同,一些国外机构更像是“科学家俱乐部”,只为聚集众多热爱科学、致力于科学研究的学者,以此促进学术交流。此次舆论风波也是一记提醒:科研院所在分配科研资源、完善科技评价机制时,对那些看似“高大上”的头衔当有严肃、审慎、科学的评估,避免“假帽子”沦为一些人装点门面、获取资源的道具。求真的学术研究,纯粹的荣誉头衔,公平的评价标准,都是催生科研成果的必要条件,对“假面具”必须坚决戳破,不能给投机取巧者以可乘之机。

每一次对学术荣誉公正性和权威性的捍卫,都是在为科技自立自强营造更加健康的发展态势。有关部门应对各类“野鸡大学”“山寨头衔”“收费表彰”应清尽清,维护学术荣誉的纯洁和权威,为科技工作者营造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公平的创新环境。

--> 2024-05-10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73116.html 1 掂一掂“洋院士”的含金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