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报评论员 艾丹
全国多地正鼓励企业为女性提供名为“妈妈岗”的灵活工作岗位,以便妈妈们能更容易平衡工作和育儿。
“妈妈岗”即专为妈妈们开设的岗位,主打工作时间灵活,兼顾家庭。一些全职妈妈并非不想重新工作,只是囿于现实压力没办法抽身。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不能让生育养育的责任与负担都转嫁到妈妈们身上,而应从家庭到社会都来关心妈妈、帮助妈妈,为妈妈这一特殊的角色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和支撑。
让妈妈们不因带娃而牺牲职业发展,需要有更多类型、更强保障的“妈妈岗”。从现实来看,车间工、手艺工、客服、配送员等是“妈妈岗”的主要类型。这些岗位上手快、上班灵活,但是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附加值低,对技能要求不高,成长空间比较有限。还有些“妈妈岗”类似临时工,劳动强度大待遇低,福利保障不到位,仅有岗位之名无尊重之实。随着社会发展,“妈妈岗”应与时俱进,要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增强职业培训,提供多元岗位,更好地满足不同文化层次、发展需求的妈妈们心愿。
随着三孩生育政策的实施,“谁来带娃”是一个重要议题。给育儿妈妈们松绑,让妈妈们能重返职场,找到更丰富的人生价值,有必要解决0—3岁托育供给不足的问题,更需要全方位完善保障体系。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要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显著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多渠道增加托育服务供给,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加快健全普惠安全的托育服务体系,有效补齐托育服务短板,加强对硬件设施、服务质量、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监管,才能尽可能解放妈妈们,让她们安心投入工作。
“妈妈岗”一头连着万千家庭,一头担着社会责任。从湖北、广东、山东等地的现实探索来看,有的鼓励用人单位拿出部分专业技术和管理岗位设置“妈妈岗”,有的对符合条件申报“妈妈岗”的灵活就业人员实行社会保险补贴,有的对提供“妈妈岗”的用人单位减扣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相关税费。这些积极做法让我们看到,“妈妈岗”不单是提供一份工作而已,而是从社会保障、劳动权益、企业责任等层面多头发力,共同为妈妈们赢得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