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德勇 文泽宙
阅读提要
■“双集中”发展是解决“人口不集聚、城镇不集中、产业不集约”的关键举措。
■“双集中”发展是湖北实现“四化同步”、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有力支撑。
■以“双集中”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要增强人口集聚功能,厚植宜居兴业沃土,构筑产业集群高地,产城同建优化空间,优化公共服务供给。
在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五个以”的实践体系框架中,以城镇和产业“双集中”发展为切入点推动新型城镇化位列其中。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载体和动力,更是实现城乡统筹和县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湖北城镇化正逐步由高速发展阶段进入以质量提升为主的中高速发展阶段,蕴含着巨大的增长潜力,要不断优化城镇和产业发展布局、结构,加快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和“双集中”发展。
“双集中”是推动新型城镇化的有益探索
“双集中”发展是解决“人口不集聚、城镇不集中、产业不集约”的关键举措。县城就地城镇化为城镇集中和产业集约提供了温床,而产业集中则有助于提升县城人口集聚能力和推动城镇空间结构优化。具体而言,新型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市民化转变的过程,人口向县城集聚将加快县城就地城镇化,改善劳动力供给结构,从而发挥“劳动力池效应”。进一步看,县城人口规模扩大将带来消费市场需求增加,通过“本地市场效应”吸引企业进入,提高市场竞争力,发挥产业集群效应,实现县城产业集中和集约化发展。
“双集中”发展是湖北实现“四化同步”、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有力支撑。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也是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效益持续提升的过程,县城产业集中会加快形成完整产业链和价值链,实现产业向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方向转型升级,促进产业分工、生产效率和就业需求的提升,为农村人口向县城集聚以及吸纳高素质人才营造良好环境。同时,不同产业协同集聚带来的规模效应和知识、技术溢出效应,能够引导中心县城及周边城镇产业的合理布局,形成产业发展与城镇土地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因此,“双集中”发展是“四化同步”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更好推动县城经济高质量发展从而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
以“双集中”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的着力点
增强人口集聚功能,扩大县城人口增量规模。湖北是传统劳务输出省份之一,人口流出是制约城镇和产业“双集中”发展的瓶颈。推进城镇和产业“双集中”发展,首先要解决“人口不集聚”的问题。一方面,纵深推进户籍制度改革。长期的城乡二元化户籍制度束缚了城乡之间的人口自由流动,应打破束缚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堵点、卡点,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探索居住证、户口簿与身份证功能衔接并轨新路径,统一外地与本地农业转移人口的进城落户标准。实行户口迁移一地办结机制,利用电子政务平台高效便捷办理户籍业务。另一方面,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按照常住人口配置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加快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探索以政府为主导、开发商参与合作实施的城市更新模式,激发新市民、年轻人等群体的住房需求。此外,通过组织定向、定岗和专项技能培训等形式提升农业转移人口职业技能,让更多新生代农民工进入职业院校、技工院校接受职业教育,让农业转移人口更好融入城市。
厚植宜居兴业沃土,提升服务促进人口集聚。人是城镇集中发展的主体,留住现有人口、服务常住人口是建设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主攻方向。围绕以人定城、以人定产,扩大人口集聚规模,更好带动城镇和产业“双集中”发展。一方面,以“安居乐业”的环境留住现有人口。统筹推进以县城为单位的人居环境整治,通过扩大绿化覆盖面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创造宜居优美的生活环境。将产业发展作为留住现有人口的核心引力,做大做强县城优势特色产业,以产业集约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为返乡人员就地就业提供匹配的工作岗位。抢抓人口回流的时代机遇,推动外地返乡人员向县城流动集中。另一方面,以“普惠均衡”的保障服务常住人口。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并轨、标准统一,拓宽农业转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务范围,让常住人口享有普惠可及、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务。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就业服务体系,为进城农民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融入县城的就业竞争力。根据县城常住人口规模配置公共资源,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提标扩面,增强常住人口尤其是农业转移人口的获得感与归属感。
构筑产业集群高地,提升县城产业承载能力。推动县城人口集聚、城镇集中,需要具备一定产业承载能力,形成“以产兴城、以城聚人、以人促产”的良性循环。一是持续优化县城产业空间布局。立足本土特色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科学合理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城镇和产业“双集中”发展路径,引导产业向县城集中和产业园区集聚,推动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互促共进。统筹县城内部产业培育与外部产业转移,完善产业配套设施,推动人才、土地、资金等要素向县城单元高效汇聚,持续增强县城产业承接能力。二是推动特色优势产业集链成群。立足湖北本土区域农业特色,强化优势产业集群发展与分工协作,加快建设襄阳“中国有机谷”、十堰“中国养生谷”、神农架“神农药谷”。培育壮大潜江龙虾、黄冈蕲艾、随州香菇等特色农产品,打造全国重要的特色农产品保护区。围绕精细化工、汽车制造、绿色建材家居等重点产业,构建特色鲜明、集中度高的先进制造业集群。立足差异化定位、规模化集群目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夯实县城经济发展根基。
产城同建优化空间,促进县城紧凑集约发展。坚持县城建设和产业发展统筹结合,协调好开发与保护、发展与安全的关系,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格局。第一,在产业规划上,注重业态与配套布置。引导规模较大、工业化程度高的产业项目进入产业园区,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引导农产品加工等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向县城或乡镇的城镇开发边界内集聚,以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和农民增收;引导服务业种植养殖等产业在村庄建设边界内集中布局,以激发乡村产业发展活力。第二,在县城规划和产业布局中,注重产业与生活的融合发展。综合考虑县城各个功能区的布局和配套,确保不同功能区之间的互补性和协调性。例如,将商业区、住宅区、产业园区等相互连接,提升产业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契合度、产业功能与生活功能的融合度,提高县城综合竞争力和吸引力。第三,在土地利用规划上,统筹划定生态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和城镇开发边界,严格控制不同类型土地的开发和利用。加强对土地利用的管控和监督,整治乱占耕地、挖山填湖毁林等违法违规行为,避免大规模的土地浪费和无序开发,保护县城绿地和生态环境,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提升县城生产、生态、生活“三生”功能品质。坚持“为民、便民、安民”原则,统筹各类资源要素,有序推进建设、管理、治理,积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县城功能品质。第一,加强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医疗水平,保障居民健康。积极引进优质医疗资源,建设综合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医疗机构,改善就医环境,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第二,加强教育设施建设,提升教育水平,促进人才培养。注重学校建设和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满足居民教育需求。第三,提升交通配套设施水平。改善校园环境和周边交通组织,拓宽人流活动集中区域的公共空间,解决交通拥堵和安全出行问题;推进城区“三旧”小区改造,配建公共停车场,改造升级城区主、次干道;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市政公用设施服务能力,让县城功能更加明确。第四,提升县城空间绿色品质。提高县城防洪、排污治污能力,满足生态保育、健身休闲等功能需求,留足县城绿廊空间,构建完整连续的绿楔系统;完善出城口、重要路口、滨河地段及重要节点设计,拓展街头绿化开敞空间。第五,提升公共、商业服务设施水准。完善县城社区治理功能,按照完整社区和15分钟舒适生活圈理念,合理布置居住组团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设施。
(作者分别系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二级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