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秦发 通讯员 潘连伟
如何让学生从被动听变为主动学,让课堂鲜活灵动?
今年3月,一场以让课堂形式“生动”、学习“主动”为特色的“生动课堂”教学大赛,在宜昌市中小学全面拉开帷幕。
两个月时间,宜昌市3万多名教师纷纷登台亮绝活。36万名中小学生借助线下线上平台,感受教学新变化。
课堂:从教室搬到室外
4月18日晚8点,宜昌市夷陵区雾渡河小学上空,月朗星疏。
操场上,一群学生正兴致勃勃地围着一架高倍天文望远镜,开启一场月亮观测自然科学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伽利略是第一个用望远镜观测天体的人。”肖颖老师边调整望远镜,边向学生讲解。
学生们轮流透过望远镜观测月亮,不时发出惊叹。
“月亮上凹凸不平的地方是火山口吗?”六(1)班学生易梓晨问。
“那是月球表面的山脉和撞击坑。”肖颖答。
观测过程中,肖颖不停地解答孩子们的疑问。
“我就像一名科学家,正在探索未知的宇宙。”舒心同学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雾渡河小学是夷陵区西北山区一所偏远寄宿制学校。肖颖告诉记者,开设“生动课堂”,让山区孩子多了一个了解外面世界的窗口,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40分钟观天体课,孩子们意犹未尽。看到孩子们兴奋的表情,肖颖情不自禁引导孩子们背诵起课文《走月亮》:“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
把课堂从教室搬到室外、移到网端,宜昌各地不断创新课堂形式。
4月11日,猇亭区实验小学教联体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加查县中小学开展了一场“教联体科技生动大课堂”活动。通过“空中课堂”,两地近15万师生在“云端”见面,共同开展3D创意编程,共同感受科技的神奇和主动学习的乐趣。
授课:从“照书念”到“创新教”
4月17日上午9时50分,宜昌市外国语高中高二(5)班教室。
一张印有袁隆平杂交水稻图案的马达加斯加钞票,在班级投影仪上徐徐展开。
班主任钟媛给大家讲起袁隆平院士逝世时,马达加斯加政府官员发表的深情悼念文章,以及马达加斯加为了表达对袁隆平院士的敬意,将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印在该国最大面额纸币上的故事。
在学生们的掌声中,钟媛老师从我国一粒种子在非洲“安家落户”开始,从水分、土壤、地形、光热等方面徐徐展开讲解。课堂上学生们充满了国家自豪感。
40分钟的地理课,进行了一次分组讨论,先后有8名同学主动上台,从水系、湖泊、地质构造等方面阐述各自的理解和看法,课堂上10多次响起热烈掌声,同学们发出会心的笑声。同学李佳明说,这样的课堂上起来太有趣了,自己讨论出来的和按照书本上背诵下来的效果完全不一样。
同学周雨涵、陈怡凡、熊思琪、陈舒倩4人为一个讨论小组,他们在课后感慨地告诉记者,自从学校开展“生动课堂”,学习摆脱了单调的传统授课,老师和同学们脸上的笑容多了,感觉学习特别有趣。
宜昌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邓玉华介绍,强教必先强师,“生动课堂”中的“活”不仅要求学生思维活跃、表现活跃,而且要求教师的课堂组织也要活跃,这样的课堂才有魅力、有效果,才能够让学生乐学、会学,保持生生不息的活力。
提升:从专题课到同课异构教学
3月起,宜昌市316名正高、特级教师和教研员纷纷带头,在“生动课堂”示范课上“亮绝活”:从精心设计专题课到同课异构教学,以各自独特的视角开展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展现多元各“异”的教学魅力。
3月18日上午,宜昌市一中“生动课堂”示范课第一讲。谭小红老师正和学生们热烈探讨第六单元《促织》,28次学生的主动发言让整节课生机勃勃。
语文组老师张玉洁告诉记者,谭老师此前谈到她讲公开课《促织》时设计的主框架。时隔两个月,听谭老师讲《促织》,发现她又采用了全新的教学设计,从史到文、从原稿本到刻印本的两次比较,将同学们深深吸引,这两个情境构成了教学环节推进过程中的有效衔接。
4月初,夷陵中学在一周时间内,易振国等10位正高级、特级教师纷纷登台,开展“生动课堂”示范。
易振国老师《一带一路》专题课,围绕“宜昌造”汽车出口俄罗斯等真实案例,在课堂上师生互动频繁,易老师通过巧妙的追问、点评,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断思考,水到渠成生成新的探究问题,整个课堂轻松愉悦,掌声不断。
华中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所长伍远岳认为,宜昌市推行“生动课堂”教学,顺应了国家新课改方向,体现了从师本向生本、从课堂向学堂、从知识向素养的转化,通过跨学科、项目式、整合式设计,引导学生主动学,激发学生探求欲,推动了学生学习形态和学习方式的变革,让课堂教学真正充满了文化感、生活感和参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