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3日

中建三局高工甘猛节假日坚守工地——

匠心独运在“山水长卷”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熊星星 通讯员 谢杰夫 简光玲 费青

5月1日一早,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高级工程师甘猛就来到汉江国家实验室科研总部。这个节假日,他又坚守在工地现场。至今,他已经历13个大大小小的项目。他说:“每个新项目,每个新岗位,都是一次自我挑战与提升的机会。”

两根大柱“顶”起天宽地阔

节假日,正是湖北省博物馆游人云集之时。作为该馆三期扩建工程项目经理,对游客们在这里的美好体验,甘猛有一种特别的欣慰。

走进文展大楼高达20.5米的中庭,1000平方米的面积,游客们惊奇地发现,这天宽地阔的空间里,只有2根柱子支撑着,让眼前视野一览无余。

“为营造人与文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氛围,当年项目团队在每个细节的设计建造上都下足了功夫。”甘猛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按照常规框架设计,中庭应由6根结构柱支撑空间。为让参观者的视野更加开阔,甘猛组织项目班子成员和设计人员反复商讨,最终决定将柱体数量做“减法”,在大楼中跨越二三四层的中庭空间,仅设置两根20.4米的树状“仿生柱”。

两根柱子如何顶起巨大空间?

甘猛介绍,其灵感来源于馆外的参天大树。“仿生柱”上端分为6个斜向枝干,枝干的顶端与梁的交会点相连,可支撑起屋顶结构。如同一棵大树,将支丫伸向蓝天。他介绍,两根“仿生柱”上方共计有12个分叉,衍生出12个节点。每个节点处均有一个六向钢套筒,将交会于套筒处的梁牢牢地抓在枝干顶端。这些“骨架”与浇入其中的高性能混凝土,共同赋予“仿生柱”以力量。

施工前,为校核施工方案的可操作性,项目团队提前做好推演,解决了各工序间穿插繁杂、作业空间小、涉及工种多等问题。同时,工作人员实时监测荷载情况,混凝土分段浇筑,确保质量安全。

该项目先后获评鲁班奖、湖北省结构优质工程、楚天杯等奖项。

一页“卷宗”集纳荆楚风云

摊开的档案册卷宗上,一枚印章落下,这是从空中俯瞰湖北省档案馆花山新馆的造型;宛如一艘船挂起风帆,正扬楫启航、破浪前行,这又是从远处眺望的感觉。

5年施工,省档案馆于去年1月正式投入使用。甘猛作为项目经理,对文化湖北建设中又一座地标建筑的崛起,心中感慨万千。

2018年接到这项任务,彼时表面平静的甘猛,心里却蛰伏着无以名状的忐忑。他知道,这次任务非同寻常。“能参与这项承载着历史使命的民生工程,为推动湖北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发展贡献力量,是荣幸,是机会,更是艰巨挑战。”

新馆具有档案安全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利用服务中心、政府信息公开查阅中心、电子文件备份中心“五位一体”的功能要求,建设理念和要求在空间、设计、功能等多个维度都极高。

主体建筑包含档案学术报告厅、展厅、库房等,设计馆藏容量553.39万卷。电子阅览室可查阅数字化档案和史料,而核心区域主楼内,44间库房里则存储着纸质档案和历史文献,需要处于恒温恒湿环境,昼夜波动不能超过±5%。

甘猛告诉记者,馆藏内容烟波浩渺,更包含汉冶萍公司档案、江汉关税务司档案和辛亥革命档案,这些都被列为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如何才能保证纸质档案处于恒温恒湿环境?他觉得责任重大。

甘猛和设计人员日思夜想,方案反复比对。最终,他们选取档案库房外墙采用“双墙+内外保温”工艺,空调系统采用精密控制空调+地源热泵双系统,实现温湿度自动调节。同时,大楼整体采用太阳能光伏系统、玻璃采光顶、岩棉外墙保温、海绵城市等16项节能技术。

工程迅速进入“白热化”,甘猛带领团队,与工人们一起鏖战,矢志打造文化体系建设的“湖北样板”。

2022年,该馆荣获国家优质工程奖。

在这座形似“山水长卷”徐徐舒展的建筑中,人们感受到匠心独运的品质和荆楚风云的特质。

--> 2024-05-03 中建三局高工甘猛节假日坚守工地——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72502.html 1 匠心独运在“山水长卷”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