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戴辉 刘天纵 通讯员 陈宇
4月29日上午,随着交通运输部工程竣工验收委员会一锤定音,长江干线武汉至安庆段6米水深航道正式投入运行。
从4.5米跃升至6米!湖北企盼已久的“水上高速路”串联汉沪。在向建设单位颁发竣工验收鉴定证书后,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局长杨华雄表示,该工程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进一步实现长江黄金水道扩能提升,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又一项重要成果。
整疏结合挑战6米水深
从黄冈长航公务码头登上一艘航标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见证竣工验收专家组现场办公。乘船穿过鄂黄长江大桥顺江而下,不时见到集装箱船、整车滚装船等大型货轮踏浪前行。“这几年,长江上大型船舶明显增多,对航道的要求越来越高。”望着江面穿梭不息的货轮,51岁的船长王亚平说。
300多米宽的航道,每隔约1公里布设一座航标。从业20多年的王亚平说,以前见到不少船舶搁浅,因此航标很密集。原来,武汉至安庆航段枯水期只能吃水4.5米,许多吃水6米的大型船舶遇到搁浅风险时,只能中途把货卸掉一半,到终点后再返回装卸,成本翻倍。此外,枯水期长江航道内泥沙大量淤积,频发“肠梗阻”。
30分钟后,船行至巴河水道燕矶段,在江中心停下来。专家们来到探测仪前,检查航道实时深度——只见水深在15至17米区间跳跃,符合验收标准。
“与长江泥沙水流博弈,航道整治充满挑战。”长江航道整治中心副主任叶志伟介绍,武安段内多为分汊河形,涉及戴家洲、东流等碍航滩段,受汉江、鄱阳湖等支流和湖泊汇入影响,洲滩冲淤、主流摆动,各支汊交替发展、错综复杂。
“武安段工程采用了‘整疏结合’、尊重自然、绿色发展的新理念。”长江航道勘察设计院(武汉)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江凌坦言,多年实践证明,长江航道治理不是一锤子买卖,正如没有完美的天气预报一样,江底泥沙流动“阴晴不定”,需要在兼顾环保、防洪等要求下,减小整治强度、加大常态化疏浚维护力度,将航道治理对自然生态的影响降到最低。
绿色航道书写“美丽答卷”
岸上绿意盎然,水中生机勃勃。
水清、岸绿、滩美、船畅……航标艇停靠戴家洲,只见深灰色的滩涂上,翠绿的芦苇随风摇曳,上万个由水泥制成的三角形透水框架露出“尖尖角”,它们犹如一个个“牢笼”,将“不安分”的泥沙锁在洲头。日积月累,戴家洲“荒滩”变“绿岛”。
叶志伟介绍,戴家洲对岸的非航道区开辟了“鱼道”,通过栽种水草、投放微生物、透水框架等方式,吸引鱼儿走“鱼道”过境,让水生生物和两栖动物在框架内休憩、生活,鱼儿也可在此产卵,让它们既有“绿道”也有可歇脚的“驿站”。
戴家洲在长江上首创生态涵养区治理新模式。长江航道局项目部将疏浚废弃的砂土,吹填至相对低矮的滩体,抬高滩面。然后引入耐淹性植被,形成大片滨江湿地,不仅变废为宝,还为长江添绿。同时,该工程还为鄂州花湖机场提供了疏浚土119万立方米,并修建了便民码头和道路。
自开工以来,建设单位持续7年对河段水生生物资源及其生存环境的变化状况进行监测。结果显示,武安段工程没有对水环境造成明显影响,环保措施效果明显,实现了“水下生态涵养,陆上固滩护岸”的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绿色航道“长江方案”。
寸水寸金释放黄金效益
武安段工程,成为继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建设和荆江航道整治工程后,长江航道治理的又一力作。
“万吨货轮直达武汉,船舶装载货物更多,中转费用更少,航运成本更低,今后对货源在武汉周转更添信心。”凤凰航运(武汉)股份有限公司“安吉211”轮船长陈茂建说。
2023年,长江干线货物通过量达41.1亿吨,港口吞吐量达38.8亿吨,亿吨大港达到16个,长江黄金水道主通道作用日益凸显,有力支撑了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实施。
降低物流成本,水运大有可为。
湖北省交通运输厅积极创建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积极引导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运输结构持续优化。2023年,湖北公水铁占比分别为69.51%、28.02%、2.47%,其中水运占比同比提高0.22个百分点。
武汉中远海运港口码头有限公司生产操作部经理陈晓勉说,万吨级货轮船型更标准、稳定性更好、集装箱导槽设计更规范,更适合自动化岸桥作业等“智慧港口”应用,提速港口与中欧班列的铁水联运通道建设,实现“港站同场”全链路运输,推动湖北加快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
长江航运“一寸水深一寸金”。江凌介绍,武安段工程建成后,黄金水道的比较优势将得到更好发挥,将大幅降低湖北物流成本,加快高端制造、高新技术、现代服务、对外贸易等优势产业集聚,促进临港产业发展,形成有竞争力的黄金水道产业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