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9日

十年助万名患者“站起来”

——神农架林区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医者仁心助康复

中医康复科主任汪永福(右)与同事正在治疗患者。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汉泽 通讯员 高峰 喻玲

医护人员,从3名增至21人;住院病人,从0人增至每月100多人……

2014年,神农架林区人民医院成立中医康复科。10年来,近万名患者从这里康复出院。

今年初,全国医院党建工作指导委员会发布通报,林区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党支部获评“全国公立医院临床科室标杆党支部”称号。

康复队伍不断壮大

“哎哟,就这儿,疼得很。”4月23日一大早,林区人民医院康复科的病房里传来叫唤声。

“婆婆,您忍几分钟,我要先帮您按摩。”主治医生李才华一边和病人张婆婆说话,一边麻利地按压腰部。

推拿、按穴位、扎针……45分钟,一套治疗方案才完成。李才华的额头上冒出丝丝汗珠,张婆婆舒服地沉沉睡着。

“这是我们的工作日常,不觉得累。”当天上午,李才华治疗了3名患者,指导同事治疗了7名病人。

神农架平均海拔1700多米,距最近的三甲医院有200多公里。“以往,林区大部分偏瘫、骨疼痛患者放弃康复治疗,任其自然恢复。”康复科主任汪永福说,康复科成立后,他们锲而不舍地治疗,门诊、住院病人迅速增加。

问题很快来了:科室医护人员严重缺乏。为此,林区人民医院一边招聘人员一边号召其他科室人员报名调岗。

“我是党员,我带头。”内二科医生黄娜主动报名;“我年轻,不怕吃苦。”综合科医师邓琼也提交了申请。

目前,该科室有4名党员,3名入党积极分子。在党员的带头示范下,科室医护人员随着病人数量增加而逐步增长。

“用事业凝聚人心,锤炼过硬的队伍。”汪永福说,科室每年派出骨干到武汉、襄阳、十堰等地医院进修学习,不断提升科室专业水平和康复理念。

林区人民医院院长胡兆雄说,经过多年内培外引,康复科已构建了多层次人才队伍。2023年,在全省康复临床技能竞赛中,林区人民医院康复科获鄂西北片区三等奖,全省优胜奖。

治病疗心双管齐下

让爱照耀进每一个角落,这是林区人民医院康复科全体工作人员的一致信念。

“先让患者先从心理上站起来,继而帮助他们从身体上站起来。”汪永福说,偏瘫、骨疼痛患者的恢复周期比较长,因此,让患者树立自信是他们工作的重中之重。

患者罗先生入院时四肢瘫痪,生活无法自理。平时心高气傲的他难以接受现状,对治疗很不配合,动不动就摔东西、发脾气。

护士长对此毫不介怀,耐心安抚、悉心照料,给他讲述各种成功康复的案例。罗先生不为所动,以为护士长的话只是“善意的谎言”。一次,正在被喂饭的他故意打翻碗筷,并大吵大闹,称要出院“自生自灭”。

“你老想着自己一走了之,有没有想过家人……”这一次,护士长没有“和风细雨”,而且从家庭责任的角度狠狠地“教训”了他一顿。

罗先生被戳中软肋,呜呜地哭了一场。从此,他心态稳定下来,积极配合治疗。

经过精心治疗,罗先生入院1个多月后能自己吃饭,3个月后恢复自主行走,实现生活自理后出院。

“患者的症状多为疼痛,但原因却是千差万别。”汪永福说,为了拿出最有效的治疗方案,他们甚至要仔细了解患者的发病原因、居住环境、生活习惯,才因人而异地制定治疗方案。

随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科室的口碑也越来越好,越来越多患者选择来这里治疗。

温情回访康复到家

“汪主任,您来啦,我等了您一上午……”“老杨,你大病初愈,快坐下……”话没说完,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

4月20日,这一幕发生在松柏镇龙沟村。当日,汪永福带领医技团队进村回访。75岁的杨志先听说后早早等候。

去年5月,杨志先因脑梗在外地接受治疗。出院后,老杨出现严重肢体功能障碍,不能行走,生活无法自理。

进入林区人民医院后,康复科对他进行了系统的康复评定,制定中西医结合的康复治疗方案,并配合理疗、康复训练、针灸等。26天后,基本康复的老杨顺利出院。

“医生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杨志先说,他和医护人员已经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最近感觉怎么样?有没有坚持做康复训练?”“我一直按你们的嘱咐做好锻炼,但是偶尔头晕……”简单的交流后,汪永福指导老杨的肢体训练动作,并细微调整他的居家康复计划。

汪永福表示,他们秉承医疗服务纵向延伸的理念,定期对患者进行上门、电话、微信回访,此举不仅提高自身的技术积累,而且改善医患关系,帮助患者更好、更快地康复。

--> 2024-04-29 ——神农架林区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医者仁心助康复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72169.html 1 十年助万名患者“站起来”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