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成龙 通讯员 杨德义
“2030年前后发射天问三号,实施火星采样返回任务。”4月24日,2024年中国航天大会主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披露我国深空探测重点任务和国际月球科研站有关情况。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实现火星环绕、着陆,“祝融号”火星车开展巡视探测,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国人的印迹,中国航天实现从地月系到行星际探测的跨越。
吴伟仁透露,我国计划在2025年前后发射天问二号,对距地球4000万公里的一颗小行星进行伴飞探测和取样返回。2030年前后发射天问三号,实施火星采样返回任务。
“纵观世界各个国家的进展,我们国家有望成为第一个火星采样返回的国家。”吴伟仁表示。目前,我国已经开始筹划建设世界首个火星样品实验室,同时深化论证天问四号探测任务,实现木星及其卫星环绕探测,随后抵达天王星。
“小行星撞击地球概率极小,但危害极大。”吴伟仁表示,历史上小行星曾经多次撞击地球,造成了恐龙灭绝等危害人类生存的重大灾害。我国已经开展了小行星防御计划,预计在2027年前后对一颗数千万公里外的小行星实施动能撞击,使其改变运行轨道,并在轨开展撞击效果评估,实现“撞得准、推得动、测得出、说得清”。
吴伟仁介绍,在本世纪中叶,我国将计划发射新型动力航天器,飞抵80-100AU(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为1个天文单位)太阳系边际,对极远、极暗、极寒的未知区域开展科学探测,有望在人类认识宇宙的历史上树立新的丰碑。
近年来,我国空间技术能力实现重大跨越,建成深空探测重大基础设施,并与世界多个国家建立起合作,这些都为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依据“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边建边用”的原则,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将计划按照两个阶段分步实施,计划2035年前建成基本型。
吴伟仁表示,作为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建设阶段的重要任务,嫦娥六号将于近期实施发射,执行月背采样返回任务;嫦娥七号将于2026年前后发射,开展月球南极环境与资源勘察;嫦娥八号将于2028年前后发射,开展月球资源原位利用试验。
据悉,国际月球科研站是由中国发起,联合多国共同研制建设,在月球表面与月球轨道长期自主运行、短期有人参与,可扩展、可维护的综合科学实验设施。未来,我国将打造“五五五工程”,欢迎五十个国家、五百家国际科研机构和五千名海外科研人员加入国际月球科研站项目,携手共同建设和实施国际月球科研站这一大科学工程,共同管理科研站设施,共享科研成果。
论坛还发布了地外资源利用的重力场效应问题、地外天体介观尺度动力学问题、空间带电粒子操控机理与方法等10个2024年宇航领域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