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毅 通讯员 瞿雄鹏 石勋
2009年,曾经的芯片设计师李明攀转行当了农民。
之前,因为长期加班搞垮了身体,他身患肠炎,一度暴瘦30多斤。恢复健康后,他决定告别“996”,做一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新农人。
15年扎根田间,四十出头的李明攀已是满头白发。他创办的谦益农业也成为国内生态农业的代表性企业,被评为国家级生态农场、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但最让他自豪的是,身边已经聚拢了一批年轻人,“为山区的撂荒地找到了一条生态农业发展之路”。
15年创业,锁定生态农业
隔行如隔山。设计芯片没难倒李明攀,种田却让他吃尽了苦头。“生态农业要求高,不能使用化学产品,还要运用自然农法,精选传统种子,维护耕种与自然的生态平衡。”
起初,李明攀在黄冈龙感湖流转土地108亩,种植生态稻。产量低,销路没打开,一亏就是5年。
坚守得到媒体的关注,四面八方的支持也随之而来。组建团队,开辟新基地,创办网店,拓宽线下渠道,谦益活了下来。现在,公司在全国8个省有14个生产基地,种植水稻、小米、大豆等几十种作物。2019年起,又在南阳、黄冈等地建立加工厂,生产零添加的儿童零食和养生食品。
生态产品质优但价高,取得消费者的信任至关重要。为此,谦益发布所有基地的定位,欢迎客户去参观游玩。2015年,位于山西长治和湖北蕲春的农文旅项目“虚心谷”投入运营,公司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关注,谦益发展迈入快车道,近四年年均增长超过80%。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000余万元。
生态农业不是传统农业
4月13日,黄梅县大河镇大庙村,鲜艳的紫云英开满田野。它们将和传统有机肥一起被翻进地里,为种植的“长香丝”稻提供养分。
“讲究因时而作,崇尚自然农法。”李明攀说,生态农业不是传统农业,是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
谦益只种可以留种的作物。利用信息优势,李明攀带领小伙伴们在全国范围内寻找传统良种,适配最合适的生长环境,王牌产品“压塌楼”小米由此而来。
崇尚自然农法,谦益并不排斥现代科技。打田、插秧、收割、脱粒、烘干等最辛苦的环节,均实现了机械化。
“农村劳动力短缺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在李明攀看来,出路只能是智能化和机械化。
“在山区种粮成本高,代价大,这是山区抛荒地多的主要原因。”指着电脑上的数据,李明攀说,“我们算过,全国无法进行大田改造的山区小田大概占30%,非常适合发展生态农业,市场上的高端消费者对生态农产品又有需求,我们要做的就是将两者对接起来。”
现在,谦益已在全国偏僻山区流转土地数千亩,每亩流转费最高达到600余元,企业仍然实现盈利。
让每个环节都创造价值
“我要把办公室搬到种植基地去!”刚过春节,品牌部主管梁志高就语惊四座。去年6月,他才从网易公司离职加盟谦益。
说干就干,3月初,品牌部就搬进了大庙村。住房还没布置好,团队已经开始忙碌地拍摄。“不扎根一线,怎么讲好谦益故事?”现在,品牌部每月在田间进行20余场直播。
“虽然我不种田,但我也是新农人。”梁志高说,谦益的产品除了食用价值,还提供生态价值、情绪价值,从种植到品牌、营销、文旅服务,每个环节都在共同创造着这些价值。
谦益现有员工120余人,80%是“90后”,不乏名校毕业生。“生态农业其实是智力密集型产业,要让高端消费者满意,我们的员工必须具备较强的能力素质。”李明攀说。
就连成天两脚泥的种植岗,也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吸引我的,不仅是工资和股权,更是完全不同于城市工作的慢节奏和充实感。”负责大庙村基地的冯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