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柯利华 通讯员 雷世达 耿文辉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4月19日,走进武穴市锐彦农机专业服务合作社,外墙上的这句标语格外醒目。
这是“90后”杨愉锐从事农业13年的深刻认识。
此时,他正开着旋耕机,在武穴市大金镇周梓村田间来回穿梭,只见耕刀旋转、泥土翻卷、田块焕新。
从“国旗手”到“金牌农机手”
“轰!轰!轰……”不到10分钟,一亩水田就翻耕完毕,后期可直接机插、机抛秧苗。
“没机械化前,用牛翻耕一亩水田,得干大半天。”跳下驾驶室,身穿西服的杨愉锐说,过去的牛换成了拖拉机,不仅格外好使、速度快,人还轻松了。
2011年,杨愉锐从部队退役,有着天安门国旗班护旗手光环的他,放弃在大城市国企上班的机会,选择回到家乡换上农装,帮父亲打理农田。
“我父亲既是村支书也是种粮大户,他说种田人越来越老、越来越少,如果没有年轻人加入,农业将岌岌可危。更何况,人离不开吃饭,你回来种田绝不会错。”杨愉锐说,父亲的“软磨硬泡”,让他萌生“机械化种田”的念头。
拿起在部队站军姿、踢正步、握枪拍枪的劲头,杨愉锐开始学习开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研究农业技术。经过不断摸索和反复练习,他开农机的技术越来越好,在当地渐渐小有名气。
2019年,杨愉锐获得湖北省农机维修与驾驶操作竞赛个人赛冠军;2020年,杨愉锐登上第三届全国农业行业职业技能大赛领奖台,成为一名国家级“金牌农机手”。
从单兵作战到抱团发展
“这是智能联合收割机,自带测亩仪和测产仪,一天可以作业40亩,相当于40个劳动力的工作量。”指着合作社大院的这些“宝贝”,杨愉锐如数家珍。
2016年,杨愉锐动员4位好友合伙投资300多万元,成立武穴市锐彦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为水稻、油菜种植提供全程机械化服务。既面对普通农户,也面对种粮大户和粮食合作社;可以全程托管,也可以菜单式托管。
“服务农业,光靠自己单干不行。”杨愉锐说,从被动回乡做农机手,到深深爱上农业,他悟出一个道理:农业的根本出路,要靠机械化,带动更多年轻人回来,从事专业服务。
1981年出生的余爱华,家住武穴市四望镇,起初“大铁牛”买来好几年,也没揽到几个活。自从2019年加入锐彦合作社,大家抱团做事,活儿越来越多,去年收入15万元,既有开农机的劳动所得,也有按股分配的收入,“农机、劳力、资金等都可以折股入社”。
“发展到今天,合作社有200台套机具,从耕、种、管、收到烘干,应有尽有。120名社员中,‘80后’占70%,主要是农机手、维修员、技术指导员等。这些都是咱种粮的底气。”杨愉锐说,去年,合作社农机作业服务10万亩,收入1350万元,农机手年均收入超过十万元。
机械化,改变了农业的生产方式,也为更多青年人回到乡村带来了契机。
2022年,在温州做裁缝多年的“85后”刘干,回到老家加盟锐彦合作社,转行做“飞手”。年轻人学习能力强,操作起来不复杂,用手机设定好程序,无人机就会根据信号指示,按路线准确喷洒。“无人机在打药、播种、施肥三个方面顶呱呱,一天可以作业几百到上千亩。”刘干说,关键是既不辛苦又体面,刷着手机就把农活干了。
因为精准喷洒,无人机植保受到农户欢迎,刘干的出工率很高,去年收入17万元。
“由于农时集中,合作社有半年处于农闲,我们打算延长产业链条,一是生产农机具零配件,二是引入菜籽油加工项目,让回来的年轻人收入更高。”站在田埂上,杨愉锐的“算盘”打得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