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金凌云 通讯员 颜志强
编者按
近年来,宜昌多措并举,在生产用水、生态补水等多个领域推动再生水的利用,先后被评为“第九批国家节水型城市”。该市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成为丰水地区节水城市的典范。
2024年5月1日,《节约用水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正式施行。《条例》指出,通过加强用水管理、转变用水方式,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措施,降低水资源消耗、减少水资源损失、防止水资源浪费,合理、有效利用水资源。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规划、建设污水资源化利用基础设施,促进污水资源化利用。
在《条例》正式施行之际,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实地踏访宜昌各公园、小区、企业,看看这里的水资源如何循环起来。
4月21日,宜昌沙河公园游人如织,置身水上廊桥,只见河水缓缓流动,三五白鹭掠过水面,成群鸊鷉在此嬉戏。
沙河位于宜昌市中心城区,属于黄柏河一级支流,长3.6公里。
葛洲坝水库建成后,受库体顶托,沙河水面扩大,虽名为“河”,但水体交换速率降低,自净能力减弱。加上周边人口增长,生产生活污水直排,河道淤塞,水质恶化。
2017年,一场让沙河水清岸绿的污染治理战打响。去年,宜昌沙河环境整治全面完成,转入管理阶段。
整治将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循环利用相结合,成为中心城区河流综合治理样板工程。
治理污水
俯瞰沙河公园,河水宛若一条绿飘带,绕山绵延,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两座S形浮桥,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
傍晚6点,73岁的王林清来到公园消食,散步之余随手拍摄沙河风光。提起近几年的变化,他感叹连连。
王林清家住沙河村一组,小河从家门口流过,儿时这里还是清澈的小溪沟。
80年代末,葛洲坝工程完工,沙河受坝体抬升影响,小溪变成更为宽阔的河面。
随着城市发展,沙河周边居民逐渐增多,沿河两岸违建、棚户拥挤不堪。
沙河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能力有限,沿岸小作坊、养殖、生活等污水,12个排污口日夜不停,雨、污一起冲向沙河。沙河水质降至劣V类。
清澈的河水成了“纳污沟”,蚊蝇泛滥,天热时水体恶臭难闻。与此同时,物种多样性大幅削减,河内水葫芦丛生。
“密密麻麻的水葫芦挤满河道,人都可以踩在上面。”王林清说,任意倾倒使沙河成了周边的纳污载体,80%的水域面积被水葫芦覆盖。
每年,沙河环境成为当地居民投诉最多的问题。
2017年,为改善沙河水环境,宜昌斥资近20亿元启动沙河片区综合整治,内源控制、外源截污,12个排污口全部封堵,河中淤泥全部清理,并将沙湖水盘活。
宜昌中交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解林青介绍,这是当时宜昌整治难度最大、投资最大的环境工程项目。
注入活水
沙河污水处理厂排水口,涓涓清流正注入沙河,河床两边长满黄色水菖蒲和铜钱草。
“这里平均每天可以为沙河补水约5万立方米。”沙河污水处理厂副总经理梅方介绍,整治工程将污水处理厂由3万立方米的处理量扩容至6万立方米,污水处理厂每天接受来自沙河片区、三峡大学等地的污水,经处理后进入沙河,进行生态补水。
解林青介绍,沙河水质恶化的另一个“病根”在于缺乏来水,要想持续治理,就要让水“活起来”。
污水处理厂的排放水在经过提档升级之后,水质不仅达到一级A标准,甚至更严格。“总氮、总磷等指数比标准更高。”梅方说,原来污染源头之一就是不达标的排放水,经过治理,这些水正成为沙河的“源头”之一。
在沙河上游,还有一片生态湿地,为沙河保证每天的“来水自由”。
与其他生态湿地不同,这片生态湿地由60个长方形的水池构成。工作人员介绍,湿地上游是泄洪沟,雨水夹杂着各类杂物和污染源冲至湿地,这些污水经过处理也能成为沙河补水的重要途径。
“一个池子就是一道处理工序,经过60道工序后,污水能达到地表Ⅳ类水标准,并流入池塘。”该工作人员介绍,每个长方形的水池能存储1万立方米上游来水,第一道水池先隔绝砂砾等固形垃圾,净化后的水通过管道进入第二个水池沉淀,再依次循环,通过最后一个水池后流向湿地。
湿地中心一块圆形生态浮岛则为流入的水进行再次净化。为保持水体生态系统稳定,还引入水体曝氧机,用来增加河水含氧量,帮助水体循环和水生植物生长。
通过网格式过滤,水草吸收,池塘沉淀等几十道处理后,湿地的水再通过沟渠流向沙河。
经过层层处理,沙河水质能稳定达到地表Ⅳ类水标准,晴天部分断面能保证Ⅲ类水质。
循环用水
去年8月,沙河公园进入管理阶段。公园占地面积约为78.7公顷,其中绿地面积54.2公顷,水体面积约为24.5公顷。
由宜昌森花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进行管理,整个公园约有管理人员65人。
“每天公园用水量最大的区域就是绿地。”森花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商婉说,这些水直接引自沙河,但并没有浪费。“浇花、生态补水,都没有浪费一滴自来水。”
在公园岸边,是坡式雨水花园,结合自然地形坡度布置植草沟、卵石沟、路面径流等海绵设施,地面形成透水结构。无论是下雨还是绿化剩余用水,都会汇流至下凹式绿地蓄积。
过量雨水经溢流井排放至雨水管渠,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实现灰绿结合的雨水排放,有效削减雨水径流峰值。
园区下沉式绿地面积约1.32公顷,有效调蓄深度为0.25米,实现调蓄容积1.5万立方米。沿河设置植被缓冲带,缓流雨水同时对入河污染物起到削减作用。
目前,水面、陆地均有员工进行24小时轮流值守,每天工人沿河处理漂浮物,实时监控水质,一旦上游或周边有污染排放,立即警示。
水体每隔75米,都有一个巨大的圆形生态浮岛配套曝气装置,帮助水体循环。水体通过恢复沉水植物群落、放养肉食性鱼类和大型底栖动物及人工曝气,重构自然、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
解林青介绍,根据规划,该项目建设期4.5年,包括截污、河道治理、污水厂改扩建、市政道路及桥梁建设、生态景观及海绵城市建设、综合管廊等工程。而后,通过对沙河进行为期7年的综合治理和开发,沙河片区生态绿地建设和功能区的打造将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质变。
如今,沙河片区居民已经由当初的3000户,增长至3万余户,经过6年的综合整治,沙河已经变成水清、岸绿、景美、宜居的生态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