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4日

展“神州摘星”硕果 览“凤舞九天”风采

——探访中国航天日“航天科普系列展览”

互动装置模拟操控“祝融号”火星车。(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溪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际凯 通讯员 杨德义

“老师你看,这是空间站核心舱的等比模型,原来宇航员在太空生活的地方是这样啊!”

4月23日,在位于武汉国际博览中心的“航天科普系列展览”展厅,武汉市洪山实验小学的一名学生对带队老师说。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现场看到,“航天科普系列展览”科普展区和航天产业成就展区已布置完毕,一些市民闻讯而来,提前一饱眼福。

展厅里,东方红一号卫星、长征一号火箭、火箭整流罩残骸、航天服、空间站核心舱……一件件实物或模型,勾勒出一代又一代中国航天人的追梦之旅。“中国星谷”“鸣凤二号”“武汉一号”……一件件“湖北造”,展现着荆楚大地勇攀航天高峰的风采。

展现中国航天人的追梦之旅

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

1956年,中国航天从零起步,踏上通向星辰大海的逐梦之旅。从第一枚运载火箭拔地而起,到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从第一颗通信广播卫星,到第一颗气象卫星……无数个从0到1的突破,承载着航天人的执着与坚韧,铺就着中国航天的壮丽征途,也寄托着中国人探索宇宙的梦想和希望。

走进武汉国际博览中心B6馆的科普展区,一件“东方红一号”卫星及长征一号火箭组合模型映入眼帘。

“东方红一号”卫星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于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开创了中国航天史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展厅内,从长征一号到长征十一号,一件件火箭模型,仿佛在诉说着一代又一代中国航天人追梦之旅中的筚路蓝缕、砥砺前行。

从无人飞行到载人飞行,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从舱内实验到出舱活动,从单船飞行到组合体稳定运行……

科普展区中,我国载人航天工程30余年的建设发展被一一展现。其中,空间站核心舱等比科普互动模型,高度还原了天和核心舱的内外部构造和部分内部设备。走进核心舱,身高超过180厘米的记者并未感觉空间局促。睡袋、跑步机、微波加热装置、太空离心机……航天员工作和生活的设施完备。

据了解,核心舱包括节点舱、生活控制舱和资源舱三部分。观展时,观众可步入舱内,通过参观体验工作区的模拟科学设备、睡眠区生活区和锻炼区的设备器械,深入了解航天员的太空生活。

此外,展品还特别设计了自动控制系统的航天员出舱模拟装置,还原出舱场景。观众还可以在互动区参与VR太空遨游,感受太空的奇妙景观。

贡献荆楚大地的智慧力量

“中国航天日”主场活动在武汉举行,“航天科普系列展览”中的湖北元素不可或缺。

在位于武汉国际博览中心B5馆的航天产业成就展区,记者看到,这里展示了我国航天产业实现自主创新、跨越式发展、国际合作的成果,还设置了湖北航天特色展区,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赤壁市中试谷·智能无人系统测试基地、航天三江、依迅北斗、梦芯科技、“珞珈”系列卫星……湖北参与我国航天事业的成果一览无余。

在武汉大学的卫星展区,“启明星一号”微纳卫星被放在第一个。记者看到,这是全国首个以学生为主体参与研制的遥感卫星,于2022年2月27日成功发射,是我国首颗20公斤级、兼顾可见光高光谱和夜光多光谱、光谱在轨可编程的微纳遥感卫星。

据了解,武汉大学早在2015年就启动了“珞珈”系列科学试验卫星工程,已成功发射了“珞珈一号”01星、“启明星”微纳卫星、“珞珈三号”01星、“珞珈二号”01星。珞珈三号02星(武汉一号)、珞珈四号01星(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健康号)也已完成研制,即将择机发射。

华中科技大学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中国月球玄武基地的榫卯结构砌筑拼装建造方案,设计了月面原位建造机器人“中国超级泥瓦匠”,为国际月球科研站建设和载人登月后续任务提供着重要支撑。

--> 2024-04-24 ——探访中国航天日“航天科普系列展览”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71565.html 1 展“神州摘星”硕果 览“凤舞九天”风采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