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日新
多年以后,我总是会想起大学毕业要到大冶钢厂上班之前的那个晚上——父亲坐在饭桌对面,抽着烟,郑重其事地对我说:“明天上了班,你就是真正的成年人了,要尽快融入新环境。起码要做到每天第一个到办公室,扫扫地打打水。别小看这些鸡毛小事,这代表了你工作的态度。”
那时候,我还不理解父亲所说的“态度”到底意味着什么,只是简单地愿意听从父亲的“社会指导”。同时,自己也朴素地认为,在一个群体里,年轻人就该是谦卑的,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是我们那一代人所受的教育,也是我们做事为人的准则。此后,不管是在工厂当工程师、销售处长,还是下海经商,我都秉持着这种处事哲学。
2022年的一天,我在我开发的天新花园的小公园里散步。此时正是深秋,很多叶子都已经臣服于大地,它们黄黄绿绿地铺在公园的草地上,别有一番美感。难怪当年在武汉大学任教的朱光潜先生,会制止学生帮他打扫庭院里的落叶。他说夜间看书,听到雨打在落叶上的“滴答”声,风卷起秋叶的“簌簌”声,比读任何写秋天的文章更有意境,那是大自然为自己书写的诗篇。如果有文人雅士看到天新花园的落叶,估计也会产生这样的心境吧。
落叶不但铺满草地,甬道上也是铺了厚厚的一层,我踩上去滑滑的,很容易摔倒。想到小区里的老人和孩子,我顺手拿起工人放在角落里的扫帚,开始弯着腰打扫。哲学家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仔细看来,还真是如此。每一片叶子的形状、颜色、脉络,连进入簸箕的风姿都不一样。不一会儿,工程部的员工听说我在亲自扫地,就急急忙忙跑来,嘴里连连认错,说着还要接过我手里的扫帚。他们大概以为,这是老板的微服私访,或者是强化自己下沉式管理模式的行为艺术,甚至是老板对他们工作细节不到位最严厉的批评。我笑了笑说:“没关系,不是你们工作失职,是我觉得扫落叶既可以活动筋骨,又是在向秋天致敬。”见我说得真诚,员工一下轻松起来:“老板不愧是作家,扫个地都能说出我们想不到的感觉。那我们也要向秋天致敬。”接着就有说有笑地跟我一起扫起来。
扫地虽然是一种平凡的劳动,其实跟企业管理也大有关系。记得十几年前,原冶钢集团总经理吴松还在广汽集团的合资企业丰田发动机厂任副总时,我们经常在各种会议上碰面。有一次,谈到他所在企业的文化,他对我说,虽然日本的企业管理者并非人人都是稻盛和夫,但他们非常重视企业管理的细节化。他所在的丰田,管理者都很敬业,对质量的要求更是一丝不苟,细节决定成败的思维,甚至渗透到他们的血液里。他们公司六十多岁的总裁,每天早晨都会提前一个小时准时到工厂,第一件事就是换上工作服扫地,借此了解各个部门的夜班工作情况。到八点开晨会的时候,他结合自己的观察和大家的汇报,形成判断,对症下药,不断出台提高效率、提升部门合作的策略。这情形,像极了《天龙八部》里的扫地僧,在藏经阁四十多年,对所发生之事了如指掌,别人对他的存在却浑然不知。
吴松说,这位总裁的行为影响了公司的很多人,他们慢慢学会于无声处把工作做扎实。始终如一有深入基层的意识,培养应对变化的思维模式,极力推进新的工作方式,在变通中不断进步,企业管理低调而有内涵。不得不说,这样的思维也间接影响了我,我在我办公室的墙上挂着“每天进步一点点”的座右铭,并把它“借给”我的小说《钢的城》里的祝大昌,还给书里另一个新型企业管理者俞钢设定“心动不如行动”的座右铭,都是基于这个故事的影响。后来,吴松由合资的丰田发动机厂副总升任广汽集团总裁,肩上的责任越来越重,企业管理的方法韬略也越来越多。但他认为对他影响最深的还是丰田总裁的扫地精神。尽管现代企业管理越来越强调各司其职,强调各个岗位的本位意识,但静观默察的功夫,注重初始环节和基础步骤的思维逻辑,尤其是企业发展壮大之后,不论国营还是民营,这种管理方式从来没有过时。
当一片片落叶翻飞在我的扫帚下时,我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朱子家训》:“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的古人多么具有大智慧呀——治家之法中蕴含着朴素的管理策略及面对财富人生的态度。
现代人也许最难做到的是知行合一。或许受儒家文化熏陶的我们都懂得“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道理,懂得细小习惯养成的重要性,懂得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从身边小事及时“三省吾身”的重要,懂得做事为人真心诚意的重要,但我们依然会忍不住在思维惯性里打转,依然会在某些关键的时刻忽略细节的提示,以致错过事情成功的最佳时机,依然会产生傲慢自大的情绪。就像人人都明白事父当孝,事兄当悌,但世间还是有很多人不孝不悌。在个人修为方面,我们总是知易行难。为何会如此?“心学”大儒王阳明说:“理一而已,人欲则有万其殊。”意思是说,天理只有一个,人欲则五花八门。王阳明心学博大精深,其“格物致知”“此心精明”的道理值得人毕生追崇和揣摩。在王守仁那里,判断何为知行合一,何为知行分离,最关键是要立志,只要一个人志向坚定,为着志向的实现树立百折不挠的决心,就是知行合一了。而这种“合一”,不一定非要此时此地,也有可能是今天的“知”与明天的“行”合一;也不一定非要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心念化为行动即是“合一”。但无论如何,“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很多年后,我暗暗叩问自己:“立志”是什么?无非是处事的态度。对小事的态度,对别人的态度,对自我定位的态度,对家庭的态度,对财富的态度,对重然诺、守信用的态度,对人生的态度,对未来的态度……难怪有人会说,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一切!
至此,我才明白,父亲当年为何会说,扫地打水这样的鸡毛小事代表了我的“态度”。而父亲以自己半生的阅历总结出的朴素道理,我真正参透其中深意,也用了半生时光。我们父子阴阳相隔多年之后,如此这般的方式“道逢同心人”,真是令人不禁思之怆然又心胸为之大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