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9日

致敬武汉抗战中的国际友人

——《为了正义与和平——武汉抗战中的国际友人特展》观展侧记

1938年周恩来在武昌和支援我国抗日的国际友人合影,左起:路易·艾黎、周恩来、史沫特莱和埃文斯·福代斯·卡尔逊、罗伯特·杰维斯。

1936年,毛泽东与斯诺(左)在陕北合影。

斯诺向宋庆龄介绍工合发展情况。

周恩来邓颖超与斯诺(左一)在武昌珞珈山合影。

1939年5月,聂荣臻与乔治·何克(左)。

1938年,汉口,十几岁的中国士兵,《生活》杂志封面。

1938年10月14日的《新华日报》刊载的朝鲜义勇队成立的新闻。

绿川英子被日本军国主义批判为“娇声卖国贼”。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海冰 实习生 蒋含笑 杨子妮

日前,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精心策划的原创展览《为了正义与和平——武汉抗战中的国际友人特展》正在火热展出中,展览系该馆建馆45周年系列活动之一。

展览用近两百张珍贵历史照片及视频资料、40余件实物展品,在复古播放机、怀旧听筒、空战投影等现代化多媒体设备加持下,营造出沉浸式观展氛围。配合讲解员的生动讲述,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感人至深的正义之举跃然而出。

武汉曾是全面抗战的中心

一大批国际友人来汉参与援华活动

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馆长周静介绍,武汉在近现代史上有三个“高光时刻”,分别是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帝制,1927年大革命时期的“赤都”和全面抗战初期的“战时首都”。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全民族抗日救亡浪潮席卷全中国。

1937年9月,董必武受党中央派遣,筹建八路军武汉办事处,主要目的是与国民党当局进行联系、谈判,争取粮饷、武器、装备等。1937年12月,中共中央代表团也来到武汉,设办公地于武汉“八办”内。由于中共中央代表团与中共中央长江局主要领导成员相同,为便利起见,两个机构合并为一个组织,对外称为中共中央代表团,对内则是中共中央长江局。作为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的中央派出机构,长江局加强了党对南方各省工作的领导。

武汉抗战时期,中共中央长江局创立了党的第一个对外宣传机构——国际宣传委员会及其常设办事机构国际宣传组,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首次设立的党内外事机构,面向国际社会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争取国际社会支持。一大批国际友人受到影响与感召,来到武汉参与援华活动,有的还通过“八办”联络与安排,远赴华北抗日前线和革命圣地延安,为中国抗战作出了积极贡献。

周静介绍,当时武汉聚集了一大批援华国际友人,他们以不同方式支援中国抗战——有的忠实地报道日军暴行与中国人民的抵抗,有的为争取国际援助而奔走呼告,有的从事反日宣传工作,有的甚至直接走上战场与日军进行殊死搏斗……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伟大的人性光芒与大爱无疆、大义无垠的国际主义精神。

展览从武汉抗战中的国际友人的角度切入,将文物和史料紧密结合,使得国际友人们的英勇事迹得以跨越80多年的历史烟尘,栩栩如生地展现于观众眼前。

他们不只是记者

还是追求正义的勇士、侠客、活动家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之后,英国记者乔治·何克是为数不多的没有撤离的外国记者之一,他因此被誉为“汉口最后的勇士”。他对中国难民的悲惨遭遇十分同情,曾给《曼彻斯特卫报》撰写报道,呼吁国际社会关注中国难民。何克还参与了建设工合培黎学校,并且创作了培黎工艺学校的校歌。

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其著作《伟大的道路》因对朱德前半生的客观记述而广为人知。但很多人不知道,在武汉抗战时期,史沫特莱还以中国红十字会志愿者的身份,积极争取国际医疗援助。她的争取直接或间接地促成了白求恩、柯棣华大夫的中国之行。

“史沫特莱身上有一种罗宾汉的侠义气质。”周静说,在武汉沦陷前夕,当人们都往城外跑的时候,史沫特莱和秘书罗凡却开着吉普车逆向而行,沿途救助中国的伤病员,堪称是战争时代的“逆行者”。她的所作所为远远超越了记者本身的职责,其精神值得铭记。

斯诺、史沫特莱和斯特朗,因其名字首字母都有一个“S”,均为当时西方社会对中国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比较友好的人士,被称为在华外国记者“3S”,他们不带偏见,始终追求客观公正的报道,至今仍为中国人所怀念。

斯诺以《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享誉世界。这本书最早对中国长征进行报道,让世界了解红军和中国共产党。无数人受这本书的鼓舞而来到中国,去接近中国共产党。1938年抗战时期,斯诺在武汉采访了中国共产党和新四军的领导人,比如周恩来、郭沫若、叶挺等。

斯诺还与妻子海伦·斯诺和路易·艾黎等人发起成立中国工业合作协会。1938年,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在汉口的横滨正金银行正式成立,斯诺也成为“工合”的宣传者和争取外国支持的发言人。抗战时期,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快速发展,对于当时工业建设起到了较大作用。

白求恩来华首诊在汉阳

展览深挖国际友人与武汉的渊源

展览撷取武汉抗战期间在武汉有过重要活动、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国际友人代表,通过“忠实报道、救死扶伤、并肩奋战、正义之举”四个部分,真实反映了他们为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作出的贡献,其中有大量中国人民耳熟能详的人物,如埃德加·斯诺、史沫特莱、诺尔曼·白求恩、路易·艾黎等,也不乏绿川英子、詹姆斯·贝特兰、乔治·何克、金若山等鲜为人知的人物。

步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满墙的“老报纸”,可谓别出心裁。这面“报纸墙”以当年出版发行的老报纸为依据,刊登有大量当年国际友人对华支援活动的报道,包括他们在中国的人道主义救援、军事援助、文化交流等。周静说,“这些都是弥足珍贵的历史见证”。

毛泽东主席在著名的《纪念白求恩》一文中,称赞白求恩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白求恩在战火纷飞的烽烟岁月来到中国,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给予了无私的援助,并最终牺牲在抗日前线。

鲜为人知的是,白求恩来华第一站是武汉。周静介绍说,白求恩1938年1月在武汉“八办”见到周恩来,表达了急切想去延安的想法。在周恩来的帮助下,他最终从武汉走向延安,并最终牺牲在华北抗战前线。在去延安之前,白求恩在汉待了一个月左右,在汉阳显正街的高隆庞修女会诊所,他为因遭受日军轰炸而受伤的百余位武汉军民进行了包括止血、截肢、取弹片等手术在内的紧急救治。白求恩来华首诊的地方,即如今的武汉市第五人民医院,医院内目前建有白求恩纪念馆。

绿川英子是日本著名反战女作家,在武汉抗战时期,她以日语广播强烈谴责日本政府的侵略行为,引起日本军国主义者的恐慌,被污蔑为“娇声卖国贼”,而周恩来却称赞她是“真正的爱国者”。后来,郭沫若曾书赠她一首七言绝句:“茫茫四野弥黮暗,历历群星丽九天。映雪终嫌光太远,照书还喜一灯妍”,高度赞扬她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周静介绍,“身为日本作家,绿川英子能‘背弃自己的祖国’,对日本军国主义者进行驳斥,正是心中的正义感和良知支持着她。”

斯人已逝,历史有声。周静说,80多年前这群国际友人,很多人舍弃自己国家的优渥生活,来到处于水深火热的中国,参与对武汉抗战的援助,这种追求正义与和平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图/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何宇欣 翻拍)

--> 2024-04-19 ——《为了正义与和平——武汉抗战中的国际友人特展》观展侧记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71009.html 1 致敬武汉抗战中的国际友人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