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9日

上门服务贴心暖心政策供给解渴管用

土地要素保障为发展浇下“及时雨”

在荆州经开区,湖北石创利用盘活的土地建起了现代化的厂房,实现高速发展。(通讯员 张梦瑶 摄)

兴山将产业链上企业集中发展,效益和效率大大提升。

项目获批后,交投的建设者劲头十足。

武汉新城重点项目“进度条”持续快进。(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魏铼 摄)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胜 通讯员 杨永红 李金欣 胡峥 李晟

一季度刚过,行走在荆楚大地,今年新增的364个省级重点项目在得到土地要素保障后已落地开工,涉及投资额1283.25亿元,为解决要素保障、助力高质量发展,全省自然资源系统“上门服务行”正在各地如火如荼开展。

一年前,为服务先行区建设,省自然资源厅打响九大战役,其中首战就是打好支持发展的大会战。秉承“审批流程能优则优、土地供应能保则保,全力以赴保障项目高效推进”的工作要求,将分散在11个处室的土地审批权集中到一个处室,将原9个业务审查岗优化为5个审查岗,集中办公提高效率。通过省市县三级联动实行“在线修改”、取消“远程补正”,让每一个报件一次通过率大大提升。

一年来,通过体制机制迭代创新,优化政策供给,提高土地要素配置的精准性,建设用地省级平均审查时间缩短至3天,审查一次性通过率由集中审批前10%提升至目前的85%,2023年为先行区建设保障发展用地68.52万亩,创历年之最。

扑下身子开展“两上四服务”

“生命健康产业是我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大优势产业,我们要想尽办法支持该项目建设拆迁和办证,对项目二期建设用地,省自然资源厅将尽早到北京找多部门汇报沟通,争取早日解决。”3月29日,省自然资源厅主要负责人带队赴华中科技大学光谷国际医学创新中心开展要素保障“上门服务”,在参观了规模宏大的质子刀项目一期工程后说。

省自然资源厅开展“两上四服务”(上京、上门,主动服务、热情服务、高效服务、精准服务),赴相关部委争取项目用地多批、早批、快批。建立厅领导分区分片包保服务和帮办代办机制,对重大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个专员、一帮到底”。2023年,厅领导带头开展“上门服务行活动”,先后赴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等省直单位和省联投、省交投、省长投、长江沿岸铁路集团、湖北铁路集团、湖北港口集团等“用地大户”,累计解决用地问题328个。建立重大项目用地服务专班和驻京用地报件补正专班,为重大项目用地提供全过程保姆式服务。鄂州花湖机场二期、襄荆高铁、武天宜高速(荆门段)、武黄高速改扩建等374个重大项目29.18万亩用地全部高效保障。

在省厅带动下,全省各地自然资源部门积极行动起来,纷纷开展“上门服务行活动”。为做好重点项目服务保障工作,切实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助力乡镇重点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

“我们咸宁贺胜温氏禽畜有限公司种鸡养殖项目平稳落地,多亏了咸宁市、咸安区自然资源与规划局积极主动的上门服务。”温氏禽畜有限公司负责人感慨地说。

咸宁贺胜温氏禽畜有限公司是广东温氏食品集团公司旗下的全资子公司,2005年进驻咸宁市,每年农民从产业链中获取纯利1.5亿元以上。

2023年,公司为扩大发展规模,选址咸宁市咸安区贺胜桥镇黎首寺村新建种鸡养殖场,占地面积约360亩,并筹备与当地乡镇、村组签订用地协议。但在项目办理设施农用地手续时遇到了难题,通过比对项目范围线,项目西侧约20亩范围压占耕地,需进行相应调整。

了解相关情况后,咸宁市、区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主动上门服务,根据项目实际情况明确解决途径。在咸安区贺胜桥镇非耕地区域开垦等面积等质量的耕地,通过在保障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前提下,制定耕地“进出平衡”方案,将项目区内耕地调整置换。

在方案上报审核期间,先后三次进京,积极沟通相关部委,对上级反馈的修改意见,在现场第一时间调整修改。最终,方案顺利通过评审,咸宁贺胜温氏禽畜有限公司种鸡养殖项目平稳落地。

全力服务城市和产业双集中

投料、挤压、传输、焊接……荆州万朗磁塑制品有限公司门封智慧工厂内6条生产线运转不停。这里,每天有4万多件磁塑门封条下线,可满足1万多台电冰箱生产所需。

这家企业是安徽万朗磁塑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主要为美的电冰箱荆州工厂配套生产门封条。2010年公司刚成立时,厂房仅有3000多平方米。随着业务范围和经营规模不断扩大,厂区面积翻了好几倍,却因地块分散,生产管理多有不便。

2021年,荆州经开区积极对接企业需求,在美的电冰箱荆州工厂附近找到一块300亩的闲置项目用地。该地块原本在2014年供给一家江苏企业,修建了宿舍楼、办公楼和部分厂房,后因企业资金链断裂,自2016年开始闲置。2022年,通过司法竞拍,该地块被万朗磁塑和四维包装两家企业拿下。其中万朗磁塑计划建设高端家电零部件智能制造中心,一期项目已于去年10月投产。

“老厂区集中到新园区后,不仅满足了我们技改需求,而且大幅度降低企业扩建成本。”公司行政经理周娥称,老厂区集中到新园区后,实现集约发展。

安徽万朗磁塑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区域行政经理周娥介绍,老厂区都将集中到新园区,以实现更好集约发展。

这只是荆州经开区盘活存量土地的一个缩影。自2020年以来,荆州经开区累计盘活23个“僵尸企业”,使1200亩建设用地重获新生。

“新增建设用地空间有限,且报批周期长、资源消耗大,而盘活存量土地不仅可以节约资源、缩短落地周期,还能活化市场,化解安全隐患和矛盾纠纷。”荆州经开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相关负责人说,目前经开区正对辖区企业用地情况进行新一轮摸底清理。

一个园就是一条链,上下楼成为上下游。通过提高土地要素配置的精准性,服务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省自然资源厅透露,按照“找到地、寻到人、析原因、快处置”工作思路,开展闲置土地专项治理,去年盘活存量土地38.59万亩,全省实施低效用地再开发289宗(面积1.95万亩)。

“大手大脚粗放用地的日子已经结束,精打细算、寸土寸金用地的‘存量时代’已经来临;我们必须精准配置土地资源,规划建设紧凑型城市,通过亩产论英雄倒逼寸土生寸金,努力构建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体系。”省自然资源厅主要负责人说。

优化政策供给创新

“一项新政出台,我们交投的资产增加了334.59亿元。”省交投建设事业部负责人李彦堂欣喜地说。

去年6月,在学习了国家部委的相关文件要求和考察了相关省份的做法后,省自然资源厅、省国资委联合发出通知,提出盘活国有企业存量土地资产的8条政策措施,惠及全省央地国有企业及子企业8000多户,当年盘活国企土地资产近600亿元。

把划拨土地作价出资,释放土地资产价值。规范组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类国有企业对划拨建设用地使用权采取作价出资(入股)方式处置,显化存量土地资产价值。如湖北交投集团先后完成两批次725宗、25.47万亩土地资产作价入股,增加净资产约334.59亿元,累计降低负债率约3个百分点。

我国土地性质复杂,不少地块产权属性难以厘清。对历史土地遗留问题,全省土地人不推不诿,主动化解土地资产办证问题。省自然资源厅与省国资委、省住建厅等11个省市部门协同合作,破解因国企公司改制、重组、“两资两非”处置等原因造成的土地及地上附着物办证确权难题。仅帮助湖北铁路集团完成铁路建设用地办证就达12549.41亩(126宗),有效化解武石、武孝城际铁路等10余年的历史遗留问题。

持续优化政策供给。深化用地审批改革,将用地审批权委托下放至8个市(州)和4个县(市),赋予地方更大用地自主权,提高了审批时效。武汉市、襄阳市、宜昌市、黄石市、荆门市、咸宁市、随州市、恩施州等8个市(州)和仙桃市、潜江市、宜都市、大冶市4个县(市)平均审批时效较以往提升50%以上,保障了项目用地效率,切实降低了制度性审批成本。

出台城镇开发边界管理优化调整、支持乡村振兴点状用地等8个政策文件。武汉市黄陂区杜堂村曾是一个深度贫困村,利用乡村振兴点状供地的政策,将一个破旧的老村开发成热门景区,不仅极大地减少了土地占用指标,解决了项目用地问题,还减轻了投资方的资金压力。项目采取“点状供地、垂直开发”的方式,将项目用地分为永久性建设用地和生态保留用地,其中永久性建设用地建多少供多少,剩余部分可以只征不转,以租赁、划拨、托管等方式供项目业主使用。昔日的破旧村庄变成市场抢手的“香饽饽”。

同时,省自然资源厅还推动“缩小重大项目用地预审范围、扩大先行用地范围、允许重大项目‘三改’用地单独报批”等19项创新举措落地实施。

审批用时最快纪录屡被刷新

“去年12月9日确定线型,22日就通过用地预审,用时13天,我们自己都不敢相信,常规至少需要5个月。”宜常高铁项目负责人慨叹。

“沪渝高速公路武汉至黄石段改扩建工程先行用地从报部到通过会审仅用2天。”在省自然资源厅9楼的一间办公室内,来自省交投的戴源告诉记者,公路联合工作专班就在这里办公,隔壁就是铁路工作专班的办公室。“和相关处室在同一楼办公,问题第一时间反映,第一时间协调处理,用地审批时间屡被刷新,10天、8天、5天、3天、2天……”

实施“一个处室办到底”和“技术审查+集中审批”改革,实现审批流程标准化、审查要点标准化、用地报批材料文本标准化,建设用地省级平均审查时间缩短至3天,审查一次性通过率由集中审批前10%提升至85%;

“围绕用途管制数字系统制定建设用地集中审批改革实施方案。将分散在11个处室的土地审批权集中到一个处室,实行集中办公,切实做到一件事由一个处室办到底。通过省市县三级联动实行‘在线修改’、取消‘远程补正’,让每一个报件一次通过率大大提升。扩大短信提醒功能,对报件中存在的问题,第一时间通过短信提醒市县局工作人员及时在线修改”。湖北省自然资源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以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管制规则及技术标准为依据,推进“多审合一”“多证合一”“多测合一”“多验合一”改革,实现全省17个市(州)“一表申请、一窗受理、合并办理”。

2024年4月10日,武汉市局汉阳分局用途管制科工作人员打开电脑“建筑方案智能图审”,一个8万平方米的建筑设计图5分钟之内过审。

武汉市局按照“机器代人、人人会审”思路,围绕选址预审、用地报批、土地供应、规划许可、竣工验收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全过程,研发了“机器选址”“智慧报地”“规划条件自动提取”“建筑方案智能图审”等智能辅助工具,提供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审批部门使用,支撑项目在各阶段从报建、审查到落图的数字化管理,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与准确度。

武汉市局的做法只是湖北省自然资源系统以智能辅助为抓手,提升用途管制工作整体质效的一个缩影。

为解决全省用途管制业务审批“底数不一、算法不一、结果不一”的问题,以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数据规范为标准,统筹现有卫星遥感、调查监测、执法举证、负面清单等数据,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将建设用地审查内容、要点进一步细化为236类、1386条,建立500多项审查规则,形成省、市、县一体化的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农用地转用与土地征收、国家先行用地审批、一书三证等业务申请、受理、审批与检测监管体系,建成“统一底图数据、统一核验规则、统一赋码关联”的审批管理智慧流程图,审批流程实现标准化、智能化,推行“以机代人”审查。

--> 2024-04-19 上门服务贴心暖心政策供给解渴管用 5 5 湖北日报 content_271008.html 1 土地要素保障为发展浇下“及时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