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歆 通讯员 雷世达 耿文辉
从武穴市阳城大道自南向北前行,而后转折向东,沿着山坡蜿蜒而下,便可到达大法寺镇湖咀上村。在一片红砖房中,掩映着一处白墙灰瓦的建筑。4月16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来到这里寻访,几位老村民遥遥一指:“那儿,就是竹庐书馆!”
竹庐书馆占地约百平方米,挑高约4米,是由村里的八旬老人李闰花提议,她的大儿子吴国盛主要出资、小儿子吴国强出力建成,于去年4月开馆。目前书馆藏书6200余册,书馆日常由李闰花及其儿女维护,向附近村民、儿童免费开放。
书香世家代代相传
据介绍,湖咀上村年富力强的村民大都在外务工,村里老人和小孩多,文化程度普遍不高。
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为何想在村落里建书馆?
李闰花从小就酷爱读书,曾当过小学老师。丈夫吴天弼是村里为数不多的读书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创办湖咀上小学,担任校长近40年。家中祖父吴定师是清末秀才,1904年黄州院试及第,与民国才子饶汉祥有同榜之谊。
1979年,恢复高考的第二年,李闰花年仅15岁的长子吴国盛考入北京大学,在当地引起轰动,后留京任教。2018年,吴国盛被任命为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筹)馆长。
一次,李闰花问大儿子:“你在学校建科学博物馆,为国家的科普教育作贡献,能不能也为家乡做点事情?”她提出,将湖咀上村已破败的祖屋改造为图书馆。一来她已年近耄耋,在京多年思念家乡,决定回家乡祖屋养老;二来村里老人小孩多,缺乏活动空间,书馆既能为乡村教育出一份力,也可以成为老人小孩休闲的去处。
吴国盛说:“建了图书馆,谁来看书?谁来管理?”李闰花说:“你把书馆建起来,其他的我来张罗。”
“我母亲是个很有见地的人,她经常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要让儿女为社会做点有意义的事情,为家乡留点有价值的纪念。”吴国盛回忆,母亲曾提醒他,祖屋也是曾祖父吴定师当年教私塾的地方,曾祖父、父亲和他本人都是教师,建书馆是一种保留教师世家传统的方式。此外,当地乡村普遍存在“空心化”问题,书馆落成后吸引村民游客,可能能改变这一现象,这促使他下决心建书馆。书馆取名为“竹庐”二字,则是曾祖父的号。
家风民风推动书馆落成
湖咀上村位于黄泥湖北岸,属鄂东丘陵,地少人多。村民的祖屋面积小且密集,不到二十平方米的房屋,一屋挨着一屋。大多数已经破败,分属于不同人家。
具体负责书馆建设施工的,是李闰花的小儿子吴国强。他感到,要让书馆真正起到阅读休闲、陶冶情操的作用,就得有足够的面积。但自家的宅基地面积不够。
为了建成书馆,吴国强和十余户村民商议,请他们把各自的祖宅让出来,由吴家给予对方一定的资金补偿。
当得知平整祖宅是为了建书馆,绝大多数村民都很支持。村里一长者在书馆坐落处有多处房屋,他对吴国强说:建书馆是好事,补偿的钱不着急,等我家里着急用钱时再向你们要。
竹庐书馆落成开放一年了,这位老人一直没找吴国强讨要过这笔补偿金。“能建起这个书馆,离不开十几户村民的大力支持。”吴国强颇为感慨。
村民文化水平并不高,为何支持建书馆?
湖咀上村村支书吴天佳笑了笑说:“我们村里原来很贫困的,但走出了七八名博士、20多个硕士,他们几乎都是吴天弼校长的学生啊!”
竹庐书馆的侧墙上,悬挂了多幅湖咀上小学的毕业合影。第一张毕业合影拍摄于1972年1月15日,毕业生仅有6人。村民说,在吴校长的操持下,学校学风良好,教学质量高,学校也很快发展起来,从民办转为公办,换了新的教学楼,周围村庄不少人慕名将孩子送来,兴旺时学生达五百人。
吴天佳介绍,湖咀上村一直都有崇文尚书、尊师重道的传统。村里都是以竹庐先生、国辅先生(与竹庐先生同时期、同家族)等老先生为榜样,发奋读书。竹庐书馆是湖咀上村崇文尚书风尚的传承,对滋养垸风、民风有很好的作用。
大法寺镇宣传委员夏婷介绍,近年来,镇里倡导各垸利用闲置房屋打造至少一处“共享阅读”书屋,竹庐书馆是很好的实现案例,和校园的阅览室相比,竹庐书馆藏书更丰富,孩子们不在校园时,也能徜徉在书香中。
书馆里乐享阅读的快乐
吴天佳是湖咀上小学第21届毕业生。在他印象中,老校长吴天弼治学严谨,在村子里很有威望,也很关爱学生,家中藏书很丰富。放学后,吴天佳就去校长家里看书。“有一次拿到一本《西游记》,看入了迷,午休时就偷偷看。吴校长发现后对我说:看书是好事,但不能在休息时间看。”回忆起童年生活,吴天佳嘴角泛着笑意。
这份对书籍的热爱也传递给孩子,月休或放假时,他的一双儿女回到村里,一头扎进竹庐书馆,从白天待到天黑。
书馆不仅是当地孩子们的阅读乐园,也给村里的年轻人提供了“充电”的好去处。
采访当日,已是四岁孩子妈妈的朱婷婷,正在竹庐书馆里备考小学教师岗。朱婷婷对记者说,她想给孩子做个好榜样,自己要爱读书,让孩子也爱上阅读,享受阅读。
书馆的图书可以外借。借阅人登记即可带走书籍,阅读完毕后归还即可。记者翻开借阅记录本,发现一位陶可可小朋友是书馆的常客,4月份她借阅了3本书,分别是《我要做好孩子》《我们的土壤妈妈》和《班长下台》。
书馆宁静舒适,窗外有花卉,室内有空调。见有调皮的孩子在书馆嬉闹,吴国强制止他们,劝他们挑本喜爱的书,安静阅读,不影响他人。
家乡人都传言吴国盛小时候爱读书,而他自己感觉年少读书是“出自本能”,当时也并没有读过太多的书,直到上大学后才有机会见识广博的读书世界。
“读书往小里说,是穷人翻身的一条捷径,往大里说,是过有意义人生的标配。”吴国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