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丙全 通讯员 彭丹 曹冲 徐凯
洪湖是湖北第一大湖泊。受高密度围网养殖、农业面源污染和工业污水排放等影响,洪湖水质常年在低位徘徊,曾经遮天蔽日的莲叶也渐渐消失。近年来,荆州同步推进外源控源截污和内源生态修复,洪湖流域综合治理取得成效。
今年1月以来,荆州市重点围绕总长299公里的四湖流域总干渠上下游、左右岸6920.5平方公里流域面积,全力推进中心城区生活污水、工业污染、入湖河口整治等十大攻坚行动,力争今年洪湖流域主要河流国省监测断面全面消除劣Ⅴ类、Ⅴ类水体,水质稳定在Ⅳ类以上。
上游控源截污
中心城区全面溯源整治
4月8日,位于沙市区的雷家垱装配式净水站6个巨大的圆柱形罐体蔚为壮观,排水口流水潺潺,水草丰茂。
这里是荆州城区地势最低的片区之一,也是西干渠的源头,过去仅修有一处雨水排涝泵站。然而,由于雨污分流不彻底,片区污水大量汇聚于此,然后通过西干渠、四湖总干渠汇入洪湖。
改善提升洪湖水质,源头截污势在必行,日处理污水4万吨的雷家垱装配式净水站项目应运而生。去年底投入运行以来,该项目服务面积约6.9平方公里,排放标准达到城镇一级A水质。
“以总磷指标为例,每升进水在5毫克左右,出水时降到0.1毫克。”中建环能雷家垱项目运营调试负责人黄鹏介绍。
荆州中心城区的工业污水,是洪湖流域整治的重中之重。在荆州经开区,金茂源(华中)表面处理循环经济产业园电镀废水日处理能力2.7万吨,可服务200多家表面处理企业。由联合水务投资新建的工业污水处理项目,日处理能力达5.2万吨,覆盖经开区和沙市区207家涉水工业企业。
“荆州中心城区正全面开展雨污管网溯源整治,并对涉水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排查,切实为下游洪湖水质减压。”荆州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转变生产方式
养殖尾水治理加速推进
监利市棋盘乡胜利大垸位于洪湖西岸,是洪湖的入水口之一。曾经,当地村民将其分割成一方方虾蟹精养池,养殖尾水直排洪湖。
2022年10月以来,监利市通过退垸环湖,将沿湖近2万亩围垸全部收回用于建设生态湿地。其中16000亩由桐梓湖食品有限公司承包,通过人放天养模式种植野莲、菱角、水草等植物,实现水质净化和资源利用“双赢”。
转变生产方式势在必行。在监利市汴河镇王垸村连片鱼池尾水治理项目现场,经过三级净化池、两道过滤坝处理后的养殖尾水实现达标排放。该市农业农村局水产专家李诗模说,目前“三池两坝”模式在监利已推广到4.6万亩。
在洪湖市螺山镇,一道道沟渠将周边6个村、1.2万亩标准化池塘连通起来。村民杨友进的19亩池塘经过改造,水质变清了,水体也变活了。“过去水底都是淤泥,螃蟹活动空间少,投苗不敢超过500斤,还经常出现死蟹。”杨友进说,“现在投苗量增长到700斤,死蟹没有了,个头也变大了!”
养殖塘生态化改造与污染治理是洪湖流域“山水工程”的子项目之一。洪湖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8年以来,洪湖累计对11.49万亩养殖池塘实施养殖尾水治理,加上今年新启动的11.55万亩,该市养殖池塘尾水治理面积将超过23万亩。
修复湖区植被
今年新种植野莲过万亩
连日来,洪湖南岸官墩片区,经过调水、除杂、曝晒的湖面裸露出淤泥,新种下的野莲正长出尖尖的荷叶。
“这些都是江汉平原的野生‘中国红莲’,栽下一两天就能发芽。”村民闫成军憧憬说,“到夏天,这些尖尖芽就会长成大片大片的荷叶呢!”
“野莲会伴生野菱、茭白、田螺等水生动植物,对修复洪湖水生态有重要作用。”湖北洪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湿地修复中心主任罗东平介绍,今年以来,加上洪湖市山水项目,洪湖沿岸已移植野莲11570亩,通过自然生长,今夏覆盖面积将超过3万亩,三年内有望达到10万亩,再现“接天莲叶无穷碧”美景。
与此同时,“种草”行动也在洪湖沿岸密集推进。在红莲湖片区,占地1500亩的洪湖沉水植物种子库基地项目已接近尾声。阳光照射下,密密麻麻的苦草、黄丝草等沉水植物犹如“水下森林”。
上海水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项目经理王思潮说,目前基地已恢复沉水植物1200亩,恢复区水体透明度超过80厘米,水质达到Ⅲ类标准。
荆州“十大攻坚行动”提出,今年洪湖植被覆盖率将提升到21.8%,2025年提升到30%以上,不断增强洪湖水体自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