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讯 (记者夏永辉、余宽宏)4月5日,本报头版头条刊发了《丹江口“火焰山”变“花果山”》报道,引发强烈反响。丹江口市委、市政府发出号召,要求全市党员干部学习这种情系生态、坚持不懈的工作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一库清水永续北送作出更大贡献。4月10日,丹江口“火焰山”造林群体代表来到汉江师范学院丹江口校区作专场报告,受到莘莘学子的热烈追捧。
报告会上,曾任丹江口市林业局造林队长的徐泽成,深情回忆起当年为节约成本,跑来汉江师范学院丹江口校区采桂花种子的往事;他表示做事的关键是人,能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干,就没有干不成的事。曾任石鼓镇林业站站长的朱辉升,带着简单模型,向学生介绍自己研发滴水保湿装置的专利原理,并希望更多学子能加入到生态保护行列中来。
听着为故事,实则是艰辛。报告会现场,一位学生举手提问:“为什么非要在石头缝里种树呢?”
“为了生存。”徐泽成解释道,造林人员不种树,就没有饭吃;山下的老百姓不改变生存环境,也没有饭吃;而且“火焰山”距离丹江口水库不到1公里,处于生态红线范围内,石漠化若不治理好,也对北方人民吃水用水有影响。
又有学生提问:“绑吊绳、爬峭壁的艰苦环境下,是什么力量能让你们坚持30年?”
朱辉升回忆起小时候在丹江口市习家店镇长大,那里的林场一片郁郁葱葱,自己从小就喜欢这样的环境。“能把梦想带到‘火焰山’实现,也是一件幸事。”他说。
报告会后,师生们带着“守护一库碧水 我们在行动”的签名横幅,与造林代表合影;双方还在校园内,共植了一棵桂花树。
目前,本报有关丹江口“火焰山”造林群体的报道,已在“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微信微博、抖音快手、各网站及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上迅速转发,观看量突破1亿人次,众多网友纷纷留言“那是我的老家”“新时代的愚公移山”“向他们致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