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马文俊 通讯员 徐秋爽
春日的武汉,东湖畔、长江边、珞珈山上,樱花、绣球、泡桐、月季接连登场,天南地北的赏花人争相而来,让一场场花事成为一城的盛事。
花香随春风沁入三镇,也将赏花游的热度送入巷弄里分。2021年开始,武汉全面推进花漾街区建设。眼下,黎黄陂路、昙华林等30余处各色花街正引爆“春光第一城”。
市集里打磨“花漾”时光
4月5日,春雨淅沥,黎黄陂路街头博物馆人流如织。沿街约130个花箱里,刚刚换新的红色、玫红色天竺葵,搭配常青藤,为街区增添一抹亮丽色彩。
以黎黄陂路为中心,周边2.46平方公里内,曾集聚近30家外资金融机构和100多家洋行,是全国除上海、天津之外,外国使领馆分布较密集的区域。
虽是老街,但在黎黄陂路创意集市上摆摊的,都是年轻人。近50个摊位上,手工瓷器、绒花编制、3D打印等极富设计感的作品不一而足。
“云南非遗·甲马”摊位前,主理人猫猫忙着整理各色甲马印制、绣制品,“没想到云南甲马在武汉也这么受欢迎,更加坚定了我传承非遗文化的信心。”“花花菠萝”团队设计的瓷器、瓷画,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美术相结合,十分受年轻人欢迎,一上午就卖出10余件。
“徜徉花海中老建筑的同时,还能遇上这么有意思的文创市集,一逛就逛了半个多小时,确实不虚此行。”逍遥手作摊位前,来自上海的黄先生为家人打包带走了多个传统绒花首饰。
集市主办方透露,今年以来,除受特殊天气影响外,每周五至周日,该集市都定期开市。“每周集市摊位也会有些许调整,力求让更多新锐设计、传统文化的摊位进入大众视野。”
国风营销带火“老网红”
位于老武昌东北角的昙华林,已有600多年历史。10多年前,它就是武汉三镇最具文艺范的地标之一。历经多轮改造,如今在众多花卉环抱下,昙华林更加迷人。
景区入口处,近400平方米的鲜花在房顶上肆意铺陈。盘山小径上,遍布各处的装饰花形成一道粉色“瀑布”,让来往游人仿佛身处唯美的动画世界。
数据显示,今年清明假期,昙华林共接待游客22.58万人次。“针对当下火热的国潮风,我们经常邀请不同群体加入‘街区生态’。”昙华林运营公司相关负责人说,今年樱花季,街区商户的营业额有望提升20%至30%。
3月底,借力昙华林三期开街、武昌城史馆开馆等重要节点,街区推出“浪漫小镇樱你欢喜”沉浸式演艺小镇主题活动,客流量较往年激增40%。国潮营地广场游玩、沉浸式演剧欣赏等系列活动,吸引了大批身着汉服、唐装的年轻人前来参加。
“4月11日,第二届昙华林花朝节开幕,我们设置了非遗茶饮品尝、非遗楚香DIY、宋代点茶等众多体验环节,来此打卡摊位并集章,还能获得精美伴手礼。”该负责人介绍,丰富的沉浸式、互动式国风活动,正让越来越多人爱上昙华林。
楼上楼下重拾烟火气
4月8日,夜幕低垂,江汉区北湖路和北湖正街上,各家餐馆铺面顾客盈门。绚丽海棠、梧桐树下,牛肉砂锅、干烧剥皮鱼冒出腾腾热气,引得居民、游客流连忘返。
北湖夜市曾是武汉城区最大的夜市之一。经过1年升级改造,在似锦繁花中,它已成为武汉市首个戏曲文化街。
“改造不仅解决了违章搭建、占道经营等问题,还将老武汉的戏曲文化底蕴和街区的绿色生态生活融合为一体,让城市留住文化记忆。”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
全长约805米的街区中,楼栋立面上,传统戏曲中生旦净末丑的巨型彩绘生动传神;古朴的中式连廊下,草木葳蕤,花径通幽;街角的戏码头舞台尤为抢眼,每周都有戏曲、民谣、表演等各类惠民文艺活动在此举办。
为了让台上台下皆有“戏”,北湖街道还积极接引与其一街之隔的樱花流量,通过“小胡子烧烤”“易胖汤包”“豪华炒面”“王家烧麦”等网红小吃吸引,将西北湖的赏花游人导入老街区中。
“除了老邻居们,现在来店里的新顾客越来越多,带火了周边餐馆的生意。”天天特色菜馆老板张方明说,相比以往,店面客流增加20%以上,好多都是带着行李箱来的外地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