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光正 龙华
4月9日,一台外形简洁的内镜检查“机器人”,放大40倍的探头深入模型“胃”。“遗漏部位:胃体上部小弯侧。请注意!”当医生为患者检查时,它自动识别盲区,避免漏查、漏诊。在2024年健博会上,这款被命名为“内镜精灵”的AI消化内镜辅助诊断系统,因对胃早癌的识别准确度达到90.2%,让不少观众驻足观摩。
当日,一场以“科技引领,健康未来”为主题的生物医药产业链创新转化国际峰会,引人瞩目。
走出“实验室”声名鹊起
生物医药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推进制造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力量,已成多方共识。
截至2023年,我国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超过1万家,大宗原料药产量约占全球40%,在研新药数量跃居全球第二位。但是,我国还有相当一部分医学科技创新基础研究与专利技术仅停留于实验室阶段,未能实现产业化,我国生物医药行业仍存在创新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
“湖北高度重视生命健康产业发展。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将生命健康产业作为全省突破性发展的5大优势产业之一,强力推进,医工交叉在湖北具有很好的优势,是湖北从科教大省变为科教强省的一个非常好的发力点。瞄准临床痛点,通过‘医、工’结合,实现全链条原始创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团队研发‘内镜精灵’的过程,就是湖北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代表之一。”峰会上相关专家表示。
行业翘楚在鄂深耕“融合”
在国产高端医学影像设备研发与应用领域,联影集团无疑是行业领先者。2013年起,联影集团重仓布局湖北,扎根武汉。
11年来,联影在鄂深耕,推动建立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与产学研医各界力量一起,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人体肺部气体磁共振成像系统”“联影智融神经外科手术导航定位系统”,此次健博会上亮相的两项重大创新成果,被联影摆在其展台的最醒目位置。2023年底,它们均跻身湖北首次评选出的“十大医工交叉创新成果”。
以“人体肺部气体磁共振成像系统”为例,该成果由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原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周欣团队历经十余年自主创新潜心研发、联影集团协力创新转化,于2023年获国家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创新产品)。
“双方组成的团队成功攻克了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在超极化技术、超快肺部气体成像技术、人体多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等方面取得了全面突破,实现了无创、无辐射肺部可视化成像,成为肺部重大疾病早期诊断的利器。”从上海赶来参会的联影集团董事长薛敏介绍,目前该系统已部署至同济医院、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武大中南医院、省肿瘤医院等多家医院及机构。
健博会上,联影集团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签订全方位战略合作协议,这是自2018年双方开展全方位战略合作以来的再次升级。
“双方将以临床研究型医院为牵引,采用‘产学研医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集中力量开展核心技术攻关,聚焦医学诊疗领域的‘卡脖子’和‘临门一脚’技术,加强医学转化和高端医疗器械临床研究方面的战略合作。”同济医院相关负责人透露。
携手呵护创新转化新生态
“原创性、颠覆性创新成果的持续涌现,有赖于产学研医各界携手,共同打造一个开放包容、生机勃勃、持续进化的创新生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湖北为促进生命健康产业突破性发展,围绕产业规模提升、研发创新、区域布局、制度创新等陆续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
2020年,省药监局出台“十五条”,对国家药监局受理审批的新药、创新医疗器械,实施专人帮扶、早期介入、全程跟踪,加快品种孵化和成果转化步伐;2022年1月,省药监局出台《关于深入优化营商环境助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将围绕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探索药品经营监管改革等方面深化监管服务机制,助推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3年,聚焦医工交叉领域科技成果转化“第一公里”融资难题,湖北医工交叉创新发展金融赋能计划发布。截至目前,该计划已汇聚浦发银行科技快速贷等各类金融(类金融)产品近50项,资金计划已超过160亿元,有关服务产品已在科惠网同步上线。
在此次生物医药产业链创新转化国际峰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重大新药创制技术副总师陈凯先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强化目标导向,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这进一步强调了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主导地位,更加注重市场需求和实际应用,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和产业化水平,让更多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